關閘馬路Istmo Ferreira do Amaral
梁建輝

 

   位於澳門半島北端,由南至北關閘橫路7號側起至關閘馬路為主,這條馬路是澳門出入拱北的主要通道,現在這條馬路稱為”關閘馬路”。而關閘馬路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叫法,有叫“拱形馬路”,因為關閘的形狀是拱形的因此命為“拱形馬路”,還有……,而在最初時期關閘馬路叫做“蓮花莖”。為何叫做“蓮花莖”呢?正因為近關閘馬路有一個山,叫做“蓮花山”,在最初的時候從拱北望到澳門這種像一個蓮花,而關閘馬路就成為了“蓮花山”的莖,所以叫做“蓮花莖”。在澳葡管治時候被稱為“亞馬喇土腰”,而這個名稱是當時澳葡的總統,而用來命名。

   蓮花莖是澳門與祖國之間唯一咽喉要道反是中山南端的半成島,孤懸海中,并未與祖國相連,后因江西泥沙不斷堆積,經過長時間的泥沙堆積,逐漸形成現在的關閘馬路,即蓮花莖。

   關閘馬路建於1574年,即明朝萬厲二年,是中國人建造了關閘門。澳門的關閘門是19世紀最傑出的建築物之一,關閘門城牙如排齒,向雨旁斜下,漸與地平,成一通道,可以直上城樓,飛擔翠瓦,前懸一額題”孚威鎮德”四字關閘門旁還有的重要建築物,例如:兵營,瞭望台等,防上其外族入侵。而在蓮花很出名我蓮花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寇陷中山後,蓮花亭已蕩然無存,後來同善堂同人募損重建蓮花亨,並為蓮花亭徵集了很多對聯的事情。關閘門開始時每五日開一次,設官兵把守,成為了限制人民出入之要隘,便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卡,至清代由幾日續漸變成日日開放“官關”。到清康熙12年即1673年將官關改變成“關昕訊營”,再派兵駐守。至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官關經常被攻打,後來林則徐派兵到關閘重兵鎮守。後來,關閘變成邊界,限制了洋人出入境,更禁止居澳葡人擅自出入。

   在明朝政府曾在今關閘馬路中間的地段設關閘,1849-1876年葡人折掉舊關閘,關閘初期道路非常狹窄,寬約50-100米,在20年裡,葡人在道路兩側斷續進行了多次填海工程,使這裡成為寬闊的平地,形成現在的關閘馬路,現在關閘馬路一帶己發展成為澳門重要的平民住宅區,在關閘馬路裡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建築。古代關閘存世近300年,只餘下關閘城樓刻著“關閘門”個字。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