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 2004年09月
行政長官題詞 司長賀詞 局長寄語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經驗共享
>> 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文•蘇倩雄

引言

  傳統的數學教學忽視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致使許多學生對學習數學失去興趣和動力;亦有些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卻不會解決與之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感受不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心理學研究說明:興趣來源於需要,人對客觀外界事物需要與否和需要的強烈程度,決定於興趣的有無和濃厚程度,而數學教學緊密聯繫生活是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習情緒最有效的途徑。故此我們必須摒棄過去,在教學時,教師要多關注生活與數學相互結合,力求做到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讓學生感悟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數學的魅力,並感受、體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處處要用到數學。

一、教學內容生活化

  (一)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組合,貼近生活。

  教學中,要注重教學內容的應用性和現實性,有些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實際生活,有些甚至是編造的,學生學不懂,又怎會感有趣?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呈現給兒童的學習材料,既要和已有的經驗有一定的聯繫,同時要有足夠的新穎材料,才能引起兒童的興趣,促進兒童的發展。因此教材內容要懂得靈活調整,選取及補充最新的生活材料、有說服力的數據資料和統計資料等,滿足學生實際需求及符合社會時代發展。

  生活是千姿百態,趣味盎然,生活就像數學的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要善於挖掘生活的資源,用學生熟悉、感興趣、貼近他們實際的生活素材,使學生易於理解及掌握。

  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瞭解學生的次級文化,數學問題中融入學生的生活語言。本校學生大多來自低下階層,生活文化背景亦相近,本校老師根據學生的生活文化水平和本校的特色,把一些教材內容增減,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內容,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二)配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周圍的環境

  用學生身邊的事情,呈現在教學內容裡,除增加了數學教學的趣味性,亦令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

  例如讓學生根據電視節目表去認識“時分秒”。電視節目是學生每天不可缺少的娛樂,所以學生很有興趣去學習。又如教“多位數”,我會“著”學生帶一些有關不同數據資料和統計資料的剪報。數據資料如:人口、公益金籌款、平均薪金、樓價、犯罪數據等,加強學生對多位數的認識。此外我設計了一教學活動,讓學生各自替爸爸填上支票銀碼,既使學生複習了多位數,又運用了阿拉伯數字及中國數字填寫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應用和價值,體驗應用數學知識的快樂。

  而教授應用題時,多數的題目也盡量與學生發生關聯,採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如:學校、社區特色和學生的生活作息等,而且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成為題目的主角,這可增強親切感,促使他們多參與題目的設計,當學生有被尊重的感覺,學生自擬題目時,教師可引導使用適合他們的表達方法,想想日常生活中做過、看到、想到的事情來創作應用題,而且設計的題目可以多元化,學生可相互學習。從創作到負責計算結果,正好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那種樂趣和成就感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二、創設生活情境

  對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是比較抽象、枯燥難明的。學習從生活開始,是最自然的方式,故創設教學生活情境是不可少的。創設教學情境,模擬生活,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能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的一門學科。

  買賣活動是小學生的生活經驗,也容易理解;抽象的運算獲得經驗的支持,故很多單元筆者也採用了類似的活動。如:“多位數加減法”、“小數加減” 、“乘法”、“除法”等都在課堂中設立“生活中的商店”,使枯燥的數學活起來。除了課堂作實踐買賣外,還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過的小數加減知識到本校的小賣部進行實際的買賣。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活動,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應用過程,獲得解決問題的喜悅和成就感,增強了自信。這樣一來,數學課堂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數字,亦不再是令人恐懼的學科。

三、借助生活經驗,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學生能應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學習 “周界” 這一課,教師安排學生用彩帶裝飾課室壁報,彩帶要圍繞壁報1周,這條彩帶長多少米?教師要求各組學生先估計,然後才展開測量和計算,不一會兒,呈現了幾種不同的計算方法,最後同學們經過討論、驗證和綜合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長方形對邊相等的性質) ,推出計算彩帶長度的最佳方案,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而“米”、 “厘米”、“毫米”、“公升”等課題,亦是先讓學生估計,再展開實際測量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學得快樂、學得生動有趣。

  當我教有餘數的除法時,在堂上設計了一道有餘數的題目:

  有116人等候計程車,最少要多少輛計程車才能接送所有人?

  有學生舉手問:計程車是可載4人?還是5人?

  我即時稱讚這位學生細心觀察。同學都議論紛紛,有同學說可分兩種情況,計程車載4人時,要29輛計程車;如果載5人時,答案是23輛餘1人,亦即24輛。因為餘下的一人也要1輛計程車。上述的教學片段,正是借助了生活的經驗,才有了不同的答案。正如陶行知說 “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

四、觀察生活中的數學,挖掘“數學美”的魅力

  觀察生活中的數學,可累積數學知識。如圖形拼砌和密鋪平面,學生能從日常生活的鋪嵌瓷磚問題引領到數學課堂上。教師除了讓學生實際拼砌去發現能否密鋪;還讓學生自己設計圖案,發揮學生的創作精神。又如學生學習三角形的穩定性,引導學生怎樣加上幾何條才能把圖形固定,並著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生興趣十分濃厚,興致勃勃地回答:起重機吊臂、大橋、梯、燈柱等。

  又如學習垂直線、平行線、曲線等課題,教師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欣賞數學美、結構美,使學生感到:學習數學真有用!數學是生活的組成部分,生活處處離不開數學。

結語

  總的來說,數學教學與社會生活應緊密聯繫,使學生體會數學應有的價值,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

  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調動學生積極學習數學,引領學生享受數學的樂趣,使學生親近數學,喜愛數學,從而自主地學習數學,使學生擁有多方面的能力去面對新時代的挑戰。

(作者為澳門北區中葡小學教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