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號 2002年1月
創刊詞 編者的話 首頁

 .....對相同的壓力有不同的感受,造成這種因人而異的差異影響,主要取決於個體對作用於自身外部壓力刺激的感受。當感受愈深,則壓力的作用愈強;感受愈淺,則壓力的作用愈輕.....
引 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國大多數的辭典都把教師定義為「向受教育者傳遞人類積累的文化科學知識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們培養成社會需要的人才的專業人員」。一語道破了教師的職責,也蘊含了教師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然而,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的美德在社會變遷快速的腳步下,使許多教育工作者大聲感嘆「教師難為」,可見不少教師面臨著適應上的嚴重問題。

  根據1979年美國教育協會 (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NEA ) 的估計,美國教師約有30%的人想改行從事其他行業,同時有40%的教師表明在退休之前提出離職。1976年9月號的《教師雜誌》曾刊登有關教師健康的問卷,在九千多份回應的問卷中發現(絕大部分是小學教師),75%的教師認為最少會因有關壓力或緊張的疾病而失去一些工作日,而這些教師都指出「壓力」是影響他們健康的主因。另外,根據1976年Dunham的調查發現,教師正經歷較以往更多、更嚴重的「壓力」。

  教師這一職業常與人接觸,需投入很大的心力和情感,但其成就感並無法獲得即時的回饋,故容易產生工作壓力。就澳門而言,有關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壓力之研究相當缺乏,但以中國地區(例如台灣地區)對相關的研究有著相同的發現──教師很容易遭受工作壓力。雖然澳門的狀況有其區域性和特殊性,但教師這一職業所需承受很大壓力的事實卻是肯定的。

 
何謂壓力
  壓力是指個體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的一種緊張狀態,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感受。另外,形成壓力原因有二:一是源於「壓力源」,二是源於「壓力反應」。

  壓力源是指可能激發「戰鬥或逃避」反應的一種刺激;人們會遭遇到許多不同類型的「壓力源」,其反應就稱為「壓力反應」。這些反應的發生,主要是因為人們的身體已發展到會藉著改變生理狀況,使更快速和有力地對「壓力源」做立即的反應。當人們遭遇象徵性「壓力源」時(例如自尊受損等),身體一樣會做同性質的改變,只是不會因為這些生理改變,就採取某些行動而已。當這些反應是呈慢性化且長時間不衰退時,就會造成身體的疾病。1956年心理學者漢斯沙利(Hans Selye)深入探討壓力對人類行為的影響,認為人類在面對各種壓力時,會產生「一般適應症狀」(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簡稱為GAS)。該症狀包含警報反應期、抗拒期與衰竭期等三個階段。

  個體在遇到各種壓力的初期,處於警報反應期;此時期交感神經系統的運作相當活絡,腎上腺分泌增加,生理處於備戰狀態,隨時準備對壓力作反應。假如壓力繼續存在、無法排解,則進入抗拒期,此時個體大部份的生理功能,用來對抗原來的壓力,生理功能處於高昂狀態。假如該壓力持續存在,無法抗拒則進入衰竭期;此時個體喪失適應能力,體能消耗殆盡精疲力盡,嚴重者會導致死亡。

 
壓力對心理、生理的影響
  從變態心理學史之中瞭解,人們普遍承認身體對於心理活動的影響。對反方向的影響,即心理影響身體疾病的觀點,則是後來才受到重視的概念。壓力既然存在,但如果人們無法將之紓緩,將會在生理與心理方面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1930年至1940年之間,許多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壓力容易使人情緒惡化,因而產生身心性疾病,譬如:心臟病、胃潰瘍、氣喘、皮膚病、偏頭痛等。可是到了1970年代,許多心理學家更發現:中風、肺結核、風濕性關節炎、糖尿病、白血球過多症、癌症、過敏症、傳染性疾病、長期背痛、性無能、難產、疝氣、青光眼、陰道感染、甲狀腺腫大、血友病、盲腸炎、便秘、牙周病、感冒等,也都是與情緒不佳所引起的。另外,長期或突如其來的巨大壓力,會使人產生心理失常的問題,如失眠、發惡夢、精神官能症、焦慮、憂鬱,嚴重者可能導致精神崩潰等。

 
[ 下一頁 ]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