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號 2002年1月
創刊詞 編者的話 首頁

  60年開始教學生涯,文革後全家由內地移民來澳,歷經風浪仍屹立不倒,95 年取得教育學士,99年取得中文碩士學位,教師雜誌的精神令人敬佩。

  相約粵華中學的胡國年老師做專訪,心情有點緊張,怕被拒絕。但這個憂慮很快就一掃而空,因為,當筆者道明來意之後,胡老師很爽快就答應了。
  認識胡老師是很多年之前的事,當時,他剛從葡國參觀訪問回來,攝錄了許多當地的人情風貌,特地來教育資源中心剪輯成錄像教材。胡老師那種認真、專注的工作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胡老師可說是多才多藝,整齣錄像教材由攝錄、剪接、撰稿、旁白至全部完成都是「一腳踢」,而且效果一點也不下於專業製作呢。
  某個下午,胡老師準時應約來到中心,閑聊了幾句客套說話後,胡老師便開始從頭細說他四十年的教學生涯和生活體驗.......

高中畢業後留校當教師
記: 胡老師,你是甚麼時候加入教師行列的呢?
胡: 我是1960年入行的,當時在國內,剛剛高中畢業後,由於學習成績較突出,學校就要求我留校任教,我答應了。第二年,原計劃報考師範大學,但當時年紀輕,校長勸說不須著急,學校遲些可以保送進修,就這樣,升學計劃就擱置了。直到1965年,我被調到一間半工讀的技術學校任教,同時,我亦開始報讀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函授課程,也就是校外課程。
記: 有否完成課程?
胡: 讀了一年,國內就發生文化大革命,全部課程停頓,當時稱為「停課鬧革命」。
文藝創作多面手
記: 那麼你的教學工作是否也停頓了?
胡: 當然也沒課可教啦......。直至文革後期,大約是68、69年,當時國內很流行在工廠內搞文藝宣傳,由於我懂創作,所以, 1971年我就被調往江門市文化局,專門從事創作。
記: 創作的種類包括那些?
胡: 劇本、小演唱、小說、歌詞、相聲都有寫,當時發表過不少的作品。在來澳前,我曾任佛山地區文聯副秘書長,現在還在出版的文學雜誌《江門文藝》,我是創刊人,所以該刊週年慶典也會邀我出席。
改革開放促成來澳機緣
記: 甚麼機緣促使你來到澳門呢?
胡: 當時在工作上有些不如意,碰巧79 年改革開放,憑一封澳門寄出的信就可以申請來澳,五天批准,我就是在這次移民潮中申請來澳的了。
記: 初來澳門時,從事甚麼工作?
胡: 剛來澳門,只能是散兵游勇,當散工、小販、雜工......甚麼都幹啦。84年有機會進入粵華中學任教。
記: 有否繼續進行文藝創作?
胡: 業餘創作吧!主要寫戲劇,後來又寫了些散文,最近也剛完成了一齣戲。
記: 據知你的作品多次獲獎,可否給我們介紹一下?
胡: 在1996年文化司署(編者按:現稱文化局)舉辦的「舞台劇本比賽」中,我寫的「香口膠情緣」獲得了二等獎,97年藝術節更搬上了舞台。之後,散文「心上的拱門」又獲得了澳門基金會與筆會合辦的文學大獎,這篇散文寫的是自己來澳後的經歷,由於是寫自己的苦樂,所以動了些真情。另外,我每年都會跟自己教的學生一起參加「讀後感」比賽,自己寫,又鼓勵同學們寫,慶幸每年都有學生獲獎,而我亦曾經有兩年獲得第一名,有人可能覺得是一種壓力,但我認為無所謂,只重參與,不一定要每年都獲獎。
記: 是否每年都有參加我局主辦的教學設計獎勵計劃?
胡: 對,最初兩年是以小組名義參加的,近年則以個人名義參加,有幸五年來均獲得獎項。
經歷人生最大的傷痛
記: 你是一個人來澳抑或與家人一起來?
胡: 當時我是一個人先來的,太太和子女隨後申請來澳。
記: 總算一家團聚。當時的生活過得怎樣?
胡: …(沉默了片刻)…可惜從國內來澳的兩個子女未有長大,一個在路環游水失蹤,另一個因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失敗......。之後,重新生了一仔一女,現在都已經十五六歲了,女兒念F4,兒子就剛剛初中畢業。
95年終圓大學夢
記: 在澳當教師後,有繼續進修嗎?
胡: 88年開始在東亞大學教育學院攻讀教育文憑課程,是學校推薦的,當時每日上午教書,下午就回大學上課,教育司(編者按:現稱教育暨青年局)為鼓勵教師進修及考慮到我們因縮課而導致薪酬減少,所以,除免收學費外,還有特別津貼。
記: 完成文憑課程後,有否繼續攻讀更高學歷?
胡: 完成教育文憑課程,取得副學士學位後的第二年,繼續進修了四年的教育學士學位課程,1995年取得學位,96年我又開始攻讀中文碩士課程,這個課程是澳大與北大合辦的,所以有不少北大的教授給我們授課,更當我們的論文導師。99年2月,取得碩士學位。
談教學心得
記: 在教學生涯中,有甚麼事情令你感到最欣慰?
胡: 看到學生得到進步,學懂做人的道理以及對中國文化、傳統理念、美學的吸收,並能應用在他們寫的文章和日常談吐中,對我來說,已經是最大的滿足了。
記: 如何提高學生學習中文的興趣?
胡: 依我認為,要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很多時要依靠分數的刺激以及教師的鼓勵。當學生剛學到一種寫作技巧,並在文章中運用出來,我就會在眉批中表揚他們,甚至在上課時讀出文中精彩的句子,他們會很高興。近年來,我教學生作文,有些學生很用心去寫,我要求六百字,他們可以寫到千多二千字,這意味著這些學生已經在寫作過程中學到東西,並且領悟到箇中樂趣,他們能夠通過寫作把自己內心的東西抒發出來,我認為這是一件很好的事。
記: 有否利用其他教學手段來加強教學效果?
胡: 有的。在文藝欣賞部份,我會利用一些名著改編的電影進行教學,至於多媒體方面,我還是有些保留。我認為提高語文教學最關鍵的是教師本身修養,如果只滿足於電腦的一些變化來代替自己的修養,那就本末倒置,這是我自己的見解,希望在上課時教師跟學生能通過眼睛或語言等交流,學生要有回饋,不要全部學生均只望著電視屏幕,甚至教師也只望著屏幕,師生之間因此而缺乏了情感上的交流。
記: 可否談談你對多媒體教學的看法?
胡: 有次參加多元化教學研討會,跟一位來自上海的教授談起多媒體教學,他認為大家都在揚長避短,年紀大的教師,資歷深,閱歷廣,他們較注重在文化內涵方面去教學,但電腦對他們來說就是新鮮事物,較難熟習;而年青的教師,思想比較開放,他們在文化內涵及文化知識方面可能比不上老一輩,但他們在電腦上是強項,所以會在電腦多媒體上多下心思,做出較多生動活潑的課件來吸引學生,因此兩者其實各有長處,各有特色。我認為,大家應該互相尊重,取長補短,這樣,應該是好事,但如果以為自己做的一套很了不起,輕視別人的東西,這種態度就不對了。
記: 可否給新入行的教師一些忠告?
胡: 在今天,要做一個好的中國語文教師,首先要知道自己教這一科應要做些甚麼?肩膊上承負著甚麼擔子?教學上應該要處理哪些問題?等等.......,教學目標可以分長期和短期來看,短期的我認為首先仍離不開語文教學的傳統四招,也就是「聽、說、讀、寫」,在學習過程中不能脫節,給學生多些練習的機會,注意應用,不要死讀書;第二,要注意中國語文中,文學性的東西,因為,這是培養一個中國人審視自己中國古典美的重要一環;第三,就是注意讓學生吸收中國語文中一些可貴的傳統觀念和美德,如勤勞、樸實、勤學,對任何事應中庸些,不要偏激,更要尊重人;還有就是要學會分析和獨立思考。而遠期目標,按澳門實際情況應注意逐步向普通話的語法、修辭靠攏,雖然廣東話亦有自己的特色,但我們不應只滿足這一特色,還要考慮到我們的學生將來可能要在全世界或全中國活動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在語文教學中注意這個方面,要衝出廣東話區。還有,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終生學習的能力,包括運用多媒體的能力等。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