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科普教育
>> 淺談科普教育 文•阮邦球

1. 概論

  「科普教育」一詞是由科普及教育所組成。雖然「科普」先行,「教育」殿後,但它所強調的是教育範疇內的其中一個課題。若將次序互換,則變成「教育科普」,這正好為教育事業提出了幾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何謂「科普教育」?何謂「教育科普」?科普與教育有何關係?

  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交流,學會合作。科普教育是完善全體性教育及全面性教育的一種方式,一種補充。科學技術普及教育的推廣,具有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雙重性。

  科普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必定驅使社區、學校和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參與,共同思考和共同討論,必定為教育事業帶來了教與學上的衝擊和回響,必定為教育改革注入新的元素和新的規範。

2. 科學與技術

  科學(science)的本意是知識。科學是一種系統的知識體系,是研究活動,是各門學科知識的總和。技術(technology)是知識的應用,是社會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其本身就是一項產業。

  廣義的科學可分為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大類;狹義的科學是指自然科學。自然科學由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所組成;工程科目則包括了所有知識的運用、技術等內容。自然科學與技術是夥伴關係,它們之間的重疊與交叉衍生出應用科學。科技在社會發展、在文明史上共同發揮了不可言喻的作用。

3. 科普教育的使命

  科普是科學技術普及的簡稱。科技是科學和技術的總稱,科普就是把科學和技術在社會普遍化。科普必須運用教育作為載體,才能在社會上普遍推廣,才能達到社會化的目的。科普是「科普教育」的催化劑,教育才是主體。

  教育源於生活,它從生活而來,從生活而展開,也從生活而結束。學習科技知識,掌握科學技術,運用科 學方法,形成科學思想、精神和態度,這是科普教育的課題,而科普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教育是教育一個環節,它非但能推動改善人的基本生活,亦能提升人的基本素質。

  科學教育為社會提供了客觀的知識、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度和實際的應用,為人類日常生活提供了生存能力,為認識世界提供了工具,更為公民教育提供了正確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保證。

4.推動科普教育

  從科學知識到科學能力認識,從科學能力到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培養,是科普教育的根本目的。科普教育,可培養學生對科技的興趣,可發展學生潛能,可培養學生從活動中學習科學和技能,可鼓勵學生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可提升學生的自我學習和自我認識能力;更可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責任感。

  科普教育必須符合在普及中不斷提高的原則,才能培養創造型的人才。為了發掘學生的潛能、素質及層次,我們必須尊重個人的差異和發展;超越書本上的知識和前人的經驗;運用各種教育形式以達到科普教育的目
的。

  科普教育可配合科學課堂教育,利用書本理論聯繫實際應用的例子,注意身邊的科學,將科學生活化,將技術實驗化。亦可舉辦不同的課外及戶外活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 (i) 開辦課外興趣組、培訓班;(ii) 參觀自然資源 (iii) 開展課外及戶外探索活動; (iv) 遊覽博物館、文化中心; (v) 運用圖書館、電腦室等資源吸納信息;(vi) 參觀工商業設施及政府部門,如污水廠、藥廠、民政總署、大學校園等;(vii) 科普展覽;(viii) 科普講座;(ix)科學壁報宣傳;(x) 利用電台、電視台推廣科普知識......等,運用不同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媒介,以達到推動科普的目的。

5.科普教育的社會效益

  除了學校課堂教育以外,各類課外及戶外活動是推動科普教育的有效方式,這既可以運用多方面的資源,引導學生的投入,改善教師的教學方式,亦可加強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對深化教育改革及改善素質教育深有裨益。

  為了配合素質教育的推行,我們必須明確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科普知識,將有利於推廣教育事業的全面性,教育對象的全體性,將有利於鼓勵個性發展,有利於向學習型團體及創新型社會的方向邁進。

  社會的資源運用、學校的行政組織、科普活動的課題、老師的教育方式、學生的學習成效等,都必定在各方面組識和人士的參與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新信息,不停地得到改進。政府、學校、家庭及社會各界人士都必定會在科普教育的潮流下,不停學習、不斷思考、不斷學習,不懈努力地接受觀念的改變與提升,從而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澳門新面貌。

(作者為澳門大學預科課程中心講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