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經驗共享

 

 

 

>> 數學科小組合作學習的反思

文•劉楚君

  傳統的教育,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只是單純接收訊息,即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講,學生聽。在這種關係下,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程度及創造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大量事實說明,人的創造精神有賴於他們的主體性與參與性的發展,傳統教育模式嚴重壓抑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發展。因此,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首要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師生關係──重新建立新關係,例如:師生的平等對待、坦率而真誠地參與教與學的活動;教師通過與學生的對話,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學習能力;師生相互友愛、愉快合作;老師在課堂上耐心引導,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主動性。這些關係的建立,最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體現出來。

小組合作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合作學習的概念,主要有策略說和形式說兩種理解。策略說:“合作學習是指使學生在小組中從事學習活動,並根據他們整個小組的成績獲取獎勵認可的課堂教學技術。” 而形式說:“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的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之間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

  數學是應付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有許多職業需要數學的知識和運用數學的能力。數學是研究各種自然科學的基礎,在小學階段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一切科學的發展、發明或發現都是應用數學的概念,同時數學有遷移價值,如注意力、總結能力和評價的習慣,與學習其他科目大有關係。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就是為了給學生留有更多的思維空間,通過動手、動口、動腦,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對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最為有利。因為目前採用大班教學,學生的程度參差不一,更因社會的需要,班上出現融合生的情況愈來愈普及,教與學存在一定的困難;但要學生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學習時,如能以小組學習,發展學生潛能的效果也較明顯。合作學習的小組一般由高、中、低三類成績的學生組成。這樣合作的好處大概分為兩方面:一是幫助其他學生學習,聰明的學生較能轉換老師的語言,變成同儕的語言,讓成績不佳的同學較易理解聽不懂的部分;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在學業上的成就,在同儕的良性循環影響下,強化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主動探索精神,有效地改善學生的自我尊重、相互關懷及增進學生學業上的成就,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

反思當前學生的小組合作活動

  踏入新世紀,時代巨輪不斷衝擊著教育改革,在本澳教育暨青年局的領導、北京師範大學的參與,進行了澳門中小學數學課程改革與實驗研究的合作項目。研究於二零零零年九月啟動,我們與另外一所小學及兩所中學一同被選為實驗學校,至今已過三年。

  二零零零年十二月,時值澳門回歸一週年紀念日,四所學校的老師啟程前赴北京,當時心情忐忑不安,既喜且憂;喜的是參與這項計劃將有一個學習的機會,憂的是能否達成預期的目標;就在患得患失的心情下,接受了第一次培訓。

  記憶最深的是要到不同學校觀課,幾所學校老師的演示課內容各異,各具特色,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學習。只見所有的學生精神抖擻,情緒高漲,合作融洽;回答問題時都能以精煉的言語表達,發表本組或個人的意見,能有如此表現,足見平日訓練有素。

  反觀本澳現存的教學問題,除要努力改善學生學習被動的習慣、加強學生的專注力、協助一些智商未達正常標準的兒童,使他們融入正規教育外;另一個重點是要使在學的兒童能完整地表達意見。因為本澳學生,大部分不容易表達意見,即使肯抒發,大多也是零碎而不完整的。數學在小學教學過程中佔著重要地位,與其他學科關係密切。當時心想,如果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以被觀課老師為借鏡,創設情境,通過小組學習,令學生樂學和自學,必可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言語上的表達能力。

  回澳後,我在班上開始進行學生小組學習,當時由於沒有理論依據,沒有考慮到小組的成員應由成績高、中、低的同學混合組成;為了避免造成對別的老師不便,分配小組時,盡量以相鄰兩位同學或前後左右四位同學為一小組,結果是學生雖然覺得與平日上課有區別,但投入程度仍不足。後來,究其原因,班上學生平均年齡為十二歲,正處於發育尷尬階段,平日已不大喜愛於班上主動發言,要作代表表達意見,更恐懼同學嘲笑。總結經驗是創設情境未能完全切合學生的生活體驗;活動進行時,指令也未夠清晰。

  其後,在二零零一年三月下旬,北師大教授專家來澳為我們進行培訓工作,獲益最大的是專家教授觀課後所給予的寶貴意見,在我教學不足之處,特別是小組的合作上提出建議。

  “數學課程改革試驗計劃”,從一年級開始試行,我班是其中一個實驗班,汲取了以往的經驗,考慮的層面比以前多了;分組的時候,每組成員的安排盡可能包括高、中、低程度不同的學生,讓成績較好的同學輔導接受能力較弱的同學,發揮互助合作的精神。通過小組分享,小組與小組間亦起著取長補短的功能,不過效果仍然未如理想。根據北師大專家的意見,認為在小組課堂教學上,指引不夠精簡,說話囉嗦,巡視活動也未能完全發揮啟導作用。經過反覆思考,試圖從中找出癥結,最後在舊同儕的分析下,發覺問題可能出自開始從事教育工作以來,一直任教小學中、高年級,教學語言與教學模式早已定型,一時未能完全轉化過來,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未能完全適應,以為重複多次,可令學生更清楚,結果適得其反,始料不及。

  有見及此,教授及校長都認為我任教高年級更合適,事實亦如此,因為去年轉教五、六年級數學時,再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活動,情況似有所改善,成效雖不算很大,但有所改善,算是不錯的事了。

  在組織引導方面,教師除了要視乎學生的年齡適度調整數學語言外,其實還有不少問題,就是有的不敢放手,低估學生的潛能;有的不敢引導,放任自流,致使小組學習目的欠明確、所選課題欠挑戰性;有的只有小組之名,而無小組之實,要解決問題,就需要老師在安排活動時,有一明確的目標。

更新教育觀念,實踐中求改善

  得到北師大專家教授指導、教育當局及學校的支持,作為實驗學校的老師,在整個受訓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汲取新知識,盡量瞭解當前教育的最新發展,更新教育觀念,以便日後在實踐中求改善。

  教師多運用多元教學方法及組織學習活動,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重視並瞭解學生的思考方式;能依學生的認知發展及學習特質,安排適合的學習方式;靈活地調整自己的教學,隨時瞭解學習環境對學生的影響;當他們在概念上出現迷糊狀態時,教師能恰當地加以澄清,照顧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使學生勇於參與活動。

  進行數學教學遊戲、小組合作活動時,遊戲要有趣味,創設情境、建立規則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教師事前要詳細規劃,思考學生可能產生的疑問,活動前要清楚表達活動的程序,需要時要親自示範,讓學生清晰瞭解,才能使學生有秩序地參與活動。這樣可避免教學目標模糊不清、失去小組活動的意義及未能達到既定的目標。

  此外,多與其他老師溝通彼此不同的教學情境,共同討論教學問題,相互啟發,反思點點滴滴的經驗並加以統整,成為今後教學的借鏡,逐漸成為有系統的個人教學專業知識和能力。

(作者為北區中葡小學教師)

參考書籍:
全國小學數學特級教師:《課堂教學藝術集萃 》 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0 山東
教育部人事司組織編寫:《課程與課堂教學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2上海
《教育理論教學做叢書》協作組:《課堂教學藝術》 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 1996黑龍江
培訓問題研究課題組:《新課程與教師角色轉變》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 北京
James E Schwartz:《數學科教材教法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002 臺灣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