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教師素描
>> 訪談林倫偉老師
特約記者•黃馥紅/尉鳳君

 「花了多少時間來做課件不重要,只要能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那一瞬間甚麼也是值得的了......。」自言在別人眼中是工作狂的林倫偉老師笑咪咪地說。

  接獲通知,這次教師素描的訪問對象是一位由學校推薦的林倫偉老師,可能是本雜誌的小宣傳奏效了。林老師雖然年青,但在學校除了教學工作以外,還積極參與學校「教學改革委員會」工作、參加「全國網絡教學設計研究計劃」,並獲得網絡資源優秀成果獎......

  一席真情對話,筆者感到林老師對工作充滿幹勁、態度熱誠、樂觀進取,是一位年青有為的教師......

當老師應與學生心對心交往

 記:林老師你從事教學工作年數雖短,但已備受認同,你認為一個好的中文老師應具備甚麼絛件?

 林:由師範大學畢業到現在,六年的教齡只可說是摸索期。中國語文是一門主科,特點在於它是學生的母語,是他們日常生活用語,在學生心目中已有一定的基礎。這有別於英語老師教授學生認字,由不懂教到懂;而語文老師需在現有的語文基礎上,引導學生產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往後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可以說這是一項特定的任務。

 記:可以具體一點給我們介紹當中的情況嗎?

 林:我認為當語文老師要具備四個基本條件:第一要有語文本科的紮實基礎,若果老師連李白、杜甫的詩詞都不懂,如何能教學生體認中華文化呢﹖
  第二是老師的書法基礎。其實每天在黑板上的板書,除了向學生傳授知識外,書寫亦是內心表現的一種藝術,蘊含著身教的意義;現今社會雖然日益電子化,學生的電子書寫速度確是比老師快,但無論電腦資訊如何發展,中文書寫始終離不開作為語言溝通的橋樑,學生不應只懂中文輸入法,而不懂執筆寫好中文。
  第三,個人認為是最重要的,就是對學生的真誠,也是我之所以當老師的動機。凡事以學生為著想點,以學生的成長及將來的前途為首要選擇,會推動老師做很多事情,舉例說:現今提倡教學多元化,利用多媒體教學,目的是希望我們的下一代的學生能汲取更廣泛的知識。依我個人的經驗來說,製作一個課件需時約幾個星期,有時甚至超過一個月;到運用時,只有三四個課時能用得上,令人覺得多媒體教學的投入與產出是不成比例的。然而,若果教師老是照本宣科,就算是乖巧的學生,不久亦會出現分心的情況,所以課堂上適當地採用多媒體教學,是會引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種興趣是從學生的心底及眼神中散發出來的,學生會覺得更易獲取學科的知識。因此老師就算花多少時間來做課件,在那一瞬間也會覺得是值得的,就是這動機推動我去製作一件又一件的課件,目的也是想真正地幫助學生學習。
  最後,教師個人的魅力也很重要,也是吸引學生學習的動機之一。六年的教學經驗所得,學生喜歡一個老師,就會喜歡教師教授的那一門課,我時刻都在盡力令更多的學生喜歡我,因為這就代表了學生喜歡上語文科;相反,他們就會抗拒、排斥學習,明明是可以學得很好的,也會故意不學好。

班主任是我立志從事教育工作的啟蒙老師

 記:為甚麼會選擇當教師﹖尤其比例上女性居多的中文老師﹖這跟性格、志趣、家庭有關嗎﹖

  林:有些人選擇這行業是因為父母的影響,如父母都很有文學修養或是當過老師的;而我父母都是工人,小時候就讀的是工人子弟學校,所以我並不屬受家庭薰陶的。真正引領我加入教育行列的是一位男老師。他是教歷史的,中學階段當了我兩年的班主任。那時候我就很喜歡他的教學作風,他設計很多課堂活動,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中學畢業後決定投身教育界,所以修讀師範課程,當面臨選科抉擇時,曾徘徊在歷史還是中文之間﹖但想清楚後,因為立志要當班主任,只有當班主任才可在課餘時間仍可與學生密切溝通;而教授歷史科的班數較多,一般不會被安排當班主任,而中文科老師就不同;加上文史同源,本來就出自一家,於是毅然報讀中文系。
 今天,我已成為引領我入行那位老師的同事,很多時候我仍然會向他請教,他亦傳授我很多寶貴經驗,尤其是初當教師時多次碰釘,都是他多次教導和提點,才能把問題迎刃而解,所以說他真是我的啟蒙老師。今天我在學生面前,都常會提到我與這位老師以往的事情,希望與學生建立同樣的和諧師生關係。

帶領學生「衝出課堂」 ──建立相向的教學風格

 記:六年的教學生涯,有甚麼令你印象深刻的經歷﹖

  林:記憶最深刻的是初為人師時很在乎留給學生心中的形象,因為學生是有交流的,他們之間會談論這位老師的優缺點。我明白要建立良好的課堂守則很重要,所以首先訂下課堂原則,但我要求「有活力的課堂」。課堂上,我並不希望只有我單一的聲音,但過程中會遇上難度,就是學生的思想會到處飛散,課堂秩序較易散亂,這時候老師懂得如何控制課堂秩序尤為關鍵。我並不喜歡學生單一地聽課,因為這樣的學習很被動,相反我享受與學生在談笑間、活躍的互動學習氣氛。

  記:你指的互動性是圍繞著分組教學的學習﹖

  林:2003年,我出席了澳門大學教育學院一個「如何學習古文」課題的活動,得到一些啟發。回校後嘗試讓學生學習研討,我則在旁輔導,效果也挺不錯。與製作課件一樣,採用這教學方法,所需課時較長,須預留時間給學生做課前預習、作問題討論。一般我會在適當的課時中開展一些研究式學習;此時老師身分由顯性變成隱性,老師會從教壇上走下來在課室內四處遊逛,引導學生。因此,對老師的要求相對地提高,原因是在傳統教學中,老師都有自己的一套教案,每一課要講授的內容早已計劃好了,超出教學範圍的機會不多,老師只要準備好每堂課的功夫就可以了。但研究式學習教學就不能預見學生會有甚麼問題,往往會出現意料之外的挑戰,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的學習變得積極。在人數較多,老師難於兼顧的情況下,分成小組,務求在課堂中每組都可以發言,可以親力親為去參與,有時還會用到電腦軟件完成一些作業,所以每學段會有到電腦室上語文課的機會,此謂“衝出課堂”所以這裡指的是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開拓一些新穎課題。歷來學生對學習中文的印象覺得較為沉悶,若能令學生改變這個觀念,中文學習是可以很開心的。

祝願學生當一個自己心目中的好人

 記:你是怎樣影響你的學生﹖

  林: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一位已畢業的男學生,我與他的師生關係就仿如當年我與該位班主任一樣。第一年成為他的老師是他讀初二那一年,這學生名不經傳,後來才發現他上課回答問題時的聲音很響亮,為人作風正派,成績也尚不錯;於是我推薦他加入學生會擔任一些職務,後來他更獲得金牌司儀的美譽。教了他三、四年,發覺他的字體相當工整,上課又認真,後經學生會再推薦他在學生聯合會擔當職務,他第一次送我名片時,感到很開心、光榮,馬上把它放在案頭玻璃下。課後大家談得也相當融洽,畢業時他選擇了修讀師範課程,人也愈來愈有自信;他的選擇猶如我當年的影子,實在有點安慰。後來他考上北京師範大學,臨別時電郵了一個訊息給我說:「我要飛了,祝老師身體健康」。我回覆:「希望在你未來的日子裡做一個好人」。因為社會上很需要好人,至於是一個怎麼樣的好人,就由學生自己決定了。直至現在我們仍有用互聯網互通消息。這是個人與學生之間的一些聯繫,我覺得這是我的財富,我正在累積。

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

 記:你覺得中文教學有哪些方面較難做得好的﹖

 林:多年來較難做得好的是培養學生對美、藝術的欣賞能力,例如詩歌、散文等流芳百世的文學作品都很優美,但現今學生的欣賞能力不足,範文內的作品他們認真學,但那只是為了應付測驗。課餘又有多少人會拿起書本鑽研、欣賞、探究一些文學作品﹖自己亦覺得有些力不從心,如何開拓他們對美的追求,對藝術的執著﹖只有個別勤奮的學生會閱讀一些哲學的書籍。國內學生反而在這方面的基礎打得比較好,因為他們有藝術和哲學課,至於澳門則比較缺乏;再者,澳門學生生活豐富多彩:上網,打球,少有拿詩集來看。

 記:作為中文教師,怎樣取捨知識、技能、情意的價值取向﹖

 林:技能方面,我有一句口頭禪“授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學校是社會的縮影,是學習知識與人際關係的場所,學生各有差異,在有限的六、七年學習生涯裡,教師能否授予他們基本知識技能,到將來離開學校後能繼續獲取更新更高深的知識。
教會學生捕魚,將來離校就有了謀生能力,也具備一種對事物的判斷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所面對的人事也愈來愈多,肩負的責任愈來愈大。若判斷能力有差池,很多時會造成令人後悔的結果。在這資訊爆炸的年代,教師不能授予他們所有知識,學生離開教師後能利用其他方法進行學習,同樣是教師教學的得著。

獲選加入學校「教學改革委員會」

 記: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終身學習已不是一種口號,你可以談談對自己未來的展望嗎﹖

  林:別人形容我是一名工作狂,在學校擔課較多。去年學校因應社會的發展趨勢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成立了「教學改革委員會」,希望與社會同步拓展一條新道路。校長明白需要汲納新元素進行改革,委員會以科目分成小組,人員年齡有層次,盡量選拔教師代表擔任職務。去年獲選為學校「教改」成員,感到既驚又喜,能夠參與學校的規劃工作,同時可以與學校商討及提出改善建議,對於一個不是學校行政人員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榮幸。經過一年的研討,初時還是有一定的保留,但自去年起開展了許多改革。學校希望能透過我們向其他老師徵詢一些意見,提出新的教學理念。「教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教學體制,二是教學方法。老師與學生並不希望大改,因為會感到無所適從,按部就班地改,才可以逐漸進步。一年過去,學校已開展雙英語教師制改革工作。
 澳門是一個旅遊城市,英語會話相當重要。我校英語水平不高,班級人數較多,而英語會話的關鍵是溝通,所以把班級分成兩組,學校多調動一位老師擔課,希望增加學生與老師的交談機會,這是經「教改」會教師討論後,付諸實行的雙教師制。另外還有一些科目的合併等等改革。

按部就班、持續進修

 記:目前還有沒有再進修﹖攻讀更高的學位?

  林:當初本科畢業後沒有馬上報讀碩士課程,是因為預見到自己在第一年的教學過程會遇到很多問題;所以第二年在站穩陣腳後才繼續進修,我覺得教師只顧自己學習而忽略學生是不公平的做法。現在攻讀華南師範大學在職兼讀碩士研究生課程,今年六月畢業。而現時任務較重,日間擔任教學工作,又要兼顧畢業論文。不過,個人還是認為終身學習的方向是對的,否則就不能自我提升。

與他的另一半志趣相投,互勵互勉

 記:你是一個開朗的人嗎﹖可否也來談談你的家庭生活﹖

 林:是,樂觀性格是遺傳自家父,凡事不會太計較。身邊的另一半與我相當有緣分,自幼稚園、小學、中學至大學都就讀同一所學校,初中以前素不相識。她讀理,我讀文,同屆不同班。直至在國內讀大學時,大家都是澳門生,本著相互照顧而成為朋友。畢業後回澳,想不到會在同一所學校工作,現時我和她都在攻讀碩士課程。當兩夫妻教同一班學生時,會產生很多共鳴,共同話題是談談學生和學校的事情,我們亦會互相提點對方不足之處。

  常言道:身教重於言教,一位好的老師會影響人一生的志向、未來的抱負、處事態度。學生的成就是教師的財富
  謹用以上的一段話,祝福林老師的「財富」累積越來越豐厚。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