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科普教育
>> 內地初中階段科學課程評介 文•柴西琴

  2001年秋季,《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 (簡稱科學教材)正式在7個實驗區供3萬名學生試用。這是科學課程改革的重大舉措,筆者就此作簡要介紹。

一、設置科學課程的背景

  受前蘇聯教育思想影響,內地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一直是分門別類設置的。改革開放以後,內地經濟和科技發展迅速,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出現了社會科學化和科學社會化的態勢,同時也帶來環境惡化、資源匱乏等社會問題,這些對科學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伴隨著國門的敞開,國際科學教育新理念和科學課改成為科學教育界的熱門話題,科學教育目標的演進、對科學價值認識的變化及新穎獨特的科學課程,對內地科學教育改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20世紀80年代,內地開始了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其中包括對現行理科課程的反思,歸納存在的問題:過於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科學性,造成知識的分割和孤立;由於知識量劇增,課程越分越細,新內容的不斷添加,使教學內容膨脹,課時增多......因此,注重整體設計的綜合科學課程,便成為解決問題的一條途徑。20世紀80年代,一些省市開始研製初中科學課程,並在不同範圍進行教材實驗,如浙江省為期數年的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為科學課程的改革和實施積累了豐富經驗。

  根據內地的改革經驗和國際課程的發展,教育部在 2001年6月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積極倡導各地選擇綜合課程。同年,《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7∼ 9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簡稱《標準》)出版。

二、科學課程的主要特點

  與理科分科課程相比,除整合外,科學課程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 課程的總目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國公眾達到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較低,僅為1.4%。科學素養的欠缺會嚴重阻礙我國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作為基礎教育範疇的科學課程,理當為每位學生奠定作為公民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科學素養。
  2. 突出科學探究。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標準》將“發展科學探究所需要的能力並增進對科學探究的理解”作為課程的分目標,倡導“注重科學探究的教學”,建議科學教材的編寫應有利於探究活動的展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科學探究機會。這表明科學探究不僅是學習的目標,也是主要學習方式和重要教學方法。
  3. 重視對科學本質的認識。《標準》將體現科學本質作為課程理念之一,希望通過學科知識整合、科學探究過程整合等,反映自然和自然科學整體性、科學過程與方法整體性,從而“引導學生逐步認識科學本質。”
  4. 順應國際科學教育潮流,將技術教育置於重要位置。《標準》要求學生初步認識科學與技術、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係,瞭解技術會對自然、人類生活和社會產生負面影響,通過“具體的案例教學,培養學生的技術設計能力”。

三、課程整合的模式

  課程整合不存在統一的模式,學術界的看法也不一致。常見的課程整合模式有:1)選取各學科共同的概念,以它們為基礎整合成具有一定概念層次的課程結構,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自然界的整體性和科學的本質;2)以科學研究方法(如觀察、測量、控制變數、實驗等)為基礎整合的課程,強調“過程技能”的掌握;3)以常見的科學主題為中心,通過充實有關內容而構成的課程;4)以自然科學中的社會問題、社會中的自然科學問題等為核心編制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正確態度和對科技事件的判斷能力。 根據課程組織的基本取向,這些模式還可以分為:以學科知識為基點整合的學科本位課程,包括相關課程、融合課程和廣域課程;以一定的社會生活為依據,圍繞主要的社會問題整合的社會本位課程及以學生興趣和發展為取向整合的兒童本位課程。

  目前,內地科學教材的整合模式基本屬於融合課程,儘管各自的視角和手法不同,但都試圖圍繞一個邏輯線索(即組織中心),將各學科組織為一個新的課程整體。浙教版教材是一個典型。它在通盤考慮的基礎上,先確定指導課程組織的科學觀念,如物質系統存在不同的結構層次並處於運動變化之中,人應當與自然協調發展等;接著,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繫,提煉出統一的科學概念:物質系統的層次、運動與變化、相互作用、結構與功能、轉化與平衡、自然界的演化、發展與和諧,將這些概念組合成為課程的邏輯線索;隨後用統一的科學概念統整包含不同學科內容的“內容主題”;最後設計各個內容主題,整合能力、情感態度領域的具體目標。

  這種整合模式有一些值得推敲之處。首先,所提煉的統一科學概念能否準確而全面揭示知識的本質及相互聯繫,在內涵上是否有包含關係;其次,用統一概念組合
而成的線索能否反映自然科學的基本面貌,是否存在由整合而帶來的知識瑣碎化問題;第三,置於不同課程結構中的同一知識點,被賦予的背景知識是不同的,那麼由整合而建立的知識聯繫是否恰當;第四,整合後的課程結構是否緊湊,是否利於學習,知識銜接和活動的安排是否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知識;第五,技能的培養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體現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課改中理科分科課程均強調了課程的綜合性,加強了學科內外的整合。但其綜合多限於學科內部,目的是建立學科內知識的關聯,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沒有總體上的統籌安排,分科課程的科際綜合會加重知識的重疊。

四、教材實驗現狀及分析

  2003年秋,科學教材實驗區增至13個,參與學生總數達52萬多。從統計資料來看,教材實驗已取得初步成效。多數學生表示“非常喜歡”科學課程。問卷調查顯示:課堂上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交流討論的機會增多,提出的要求和看法受到教師的重視和採納,多數學生變得愛提問、愛動手,學習方式發生明顯改變......教師也認為,科學課程培養了學生靈活開放、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此外,培養了一批基本勝任綜合課教學的教師,帶動了學校管理和教研制度的改變,積累了豐富的一手資料,如教學策略、教學案例、學生觀察、探究報告等,對課程的研究與推廣具有借鑒意義。

  毋庸質疑,教材實驗遇到了相當大的困難。首先是社會各界不瞭解綜合課程,對綜合課程淡化學科知識和體系的做法,多持批評和懷疑態度,更多人則擔心教學質量下降,擔心因知識掌握程度降低而影響到中考和高考。由於這種擔心不僅來自家長、社會,而且來自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就對課程實施產生了巨大壓力,致使一些實驗區中途退出。二是教師不適應,這主要是由於教師學科背景單一、知識面窄,以及情感、教學習慣上難以接受科學課程造成的,但缺乏相應的綜合課教師評價機制,對教師收入、晉升及心理所產生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三是教學資源不足。在實驗區,許多學校的實驗器材、教學用具不到位,對身邊可利用的課程資源開發利用又不夠,這源於學校和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理解狹窄。四是相關政策的制定,教研保障制度的建立,評價機制的改革嚴重滯後。值得注意的是,科學教材品種少且整合模式單一,也是影響科學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開發或引進一些綜合程度適中、適合教學現狀的新教材勢在必行。

  解決這些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應從多方面入手。先要有適當的行政措施,及時推出相關的政策和文件,在資金投入、師資配備、教學管理改革、教學設施配備等方面給予支援。

  教師培訓應採取長遠計劃與短期措施相結合。師範學院可設置科學、社會等綜合專業,或適當拓寬專業學科的教學內容。對現任教師的培訓可採取遠端教學、系統培訓或短期進修、專家指導等多種方式。教師對合科教學的不適應,深層次的原因是不適應探究式教學,不知道怎樣處理和把握綜合框架下的分科知識,因此培訓內容除轉變理念外,要有針對性地加強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指導。

  儘快制定合理有效的課程評價制度。科學課教師在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教學行為、實驗技能等方面面臨巨大挑戰,需付出雙倍努力,如果仍按分科系列計算工作量,進行評優選拔和職稱評定,就會挫傷教師積極性。中考和高考改革也應與課改銜接。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國民對教育的認識往往局限於其考試功能,而對現代教育理念知之甚少。我們應通過媒體,用多種方式如專家座談、課程改革介紹、名師訪談等,向民眾介紹教育上的進展和遇到的問題,爭取他們對教育的關注和理解。學校也可以請家長和各界人士走進課堂,與學生一起體驗新課程,以增強他們的信心。

  浙江和香港的科學課程改革實踐告訴我們,科學課程的改革需要一定的時間,應在周密計劃下分階段逐步推行。

(作者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編審,課程教材研究所副研究員)

參考資料
《科學(7∼9)年級》新課程推進現狀及對策調研報告,“《科學(7∼ 9)年級》新課程實驗”調研組,2003年,內部資料。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