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經驗共享

 

 

>> 淺談澳門中學地理課程目標設計

文•黃逸恆

引言

  澳門特區政府在2003年6月30日提出對澳門教育制度檢討的文本建議,就此,在新的教育制度提交立法會審議後,下一階段將會是檢討及修訂各學科課程目標及內容,而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修訂,將對未來澳門地理教育起著重要影響。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不同時期對地理教育的任務及目標有不同要求,特別在現今科技高速發展的知識經濟年代,社會對地理教育的要求產生了質的變化。為適應社會發展,以及回應特區政府的教育檢討方向,使地理教育更能實現全人發展、終身學習的任務,改革地理課程勢在必行。

  課程設計包含多個方面,但要設計課程,首先要明確課程目標和任務,以下主要就地理課程的目標和任務兩個方面提出我的意見,希望能夠拋磚引玉,共同討論。

一、澳門地理課程目標確定的原則

(一) 從中學教育的總目標到地理教育的總目標

  2003年澳門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社會文化司司長崔世安博士,就有關即將進行的教育制度檢討及教育改革,指出:“......鼓勵多元智能教學,減少因部分課程學習不理想而給學生帶來挫敗感;同時,課程設置必須顧及全面發展的原則,教學的目標在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以達到全人發展的目標。......”1 特區教育當局對教育總目標要求相當明確,而地理課程目標的修訂,亦應當體現特區政府對教育目標的總體要求。將多元智能教學實現在地理學科教學當中,透過地理學科的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以達到全人發展的總目標,是地理課程目標修訂必須考慮的內容。

(二) 實現地理學科、社會發展、學生心理三個方面的融合

  課程目標的確定首要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平衡社會、學科、學生為中心三方面的關係。

  我們都清楚知道,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比較容易傳遞社會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易於建立學生對學科完整知識的結構,可是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不利於聯繫社會及生活實際,以致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以“社會為中心”的課程則強調按社會需要來確定課程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識和能力,但由於以社會為中心的課程,往往忽視知識的內在聯繫和學生個性特點,使得課程內容趨向零散及缺乏整體性,不利學生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則以學生的興趣和動機為基礎,以學生感興趣和需要的問題構成同一單元,更強調學生從活動中學習,對提高學習興趣有積極的作用。可是由於忽視了知識的完整性和學科的社會功能,因而不能有效地傳遞人類社會累積的知識和經驗,也不利於學生掌握適應社會所必須的基礎知識和能力。

  課程的設計必需要充分考慮如何合理地綜合三個中心,以利全人的發展。中學地理課程目標的確定必須要實現三者的有機整合,因此改革重點不是如何將地理學科的知識結構更完美地呈現給學生,而是如何更好地將地理學科知識融合在學生的發展和社會需要當中。

二、澳門地理課程目標確定的思考

  根據專家的長期研究,地理課程目標的確定依據包括三個方面,即如前所述的對 “地理學科研究”、對“社會發展研究”和對“學生因素研究”。

1. 地理學科研究

  地理學科是基礎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支柱,確定地理課程目標,主要涉及對地理學科功能的認識。地理學科功能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地理學科的一般教育功能,其目的是要培養一個具有地理思維的合格公民;

(2)地理學科的特殊教育功能,其目的是要培養地理學工作及研究者。以上對地理教育的功能研究,兩者不可能完全分開,但對於基礎教育而言,必須有所側重,即突出地理學科的一般教育功能,強調地理教育對培養合格公民的作用。

  地理學科對培養合格公民具有的影響作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亦是地理課程目標確定的主要考慮因素:

(1)文化素質:地理知識是文化素質的基本組成,而且符合本澳作為旅遊城市的所需;

(2)空間思維能力:就如同計算、語言表達一樣的基本能力,地理學科的特點對培養具有空間思維能力的學生有重要的作用;

(3)環境保護意識:協調人 - 地關係,促進可持續發展,是一貫地理課程內容設置的表現,亦是地理課程要達到的主要目的。

(4)愛國愛澳情感:認識國家、認識本澳是地理課程內容的主要線索,亦是培養學生愛國愛澳情感的主要場所。

2. 社會發展研究

  社會對地理課程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而社會發展變化更是有其不可預測性,但亦有其承繼和發展的內在聯繫。如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以及環境保護意義的加強,將是社會對地理課程發展具體要求,亦是一個可預料的發展趨勢。

  故此地理教育目標確定的依據對於適應社會發展,具體要求有幾個方面:

(1)必須要強調發展學生的能力,包括搜集、整理、分析、綜合等能力,以及操作、實踐、應用等從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學習模式,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教育的要求。

(2)多元智能教學體現在地理教學中,有利培養適合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從發展學生的個性以致達到全人發展的目的。

(3)鼓勵地理信息化教學,加強網絡信息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加強地理3S(Global Position System、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Remote Sensing)技術的教學及應用,實現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的要求。

(4)深化地理鄉土教育,使學生更深入認識澳門自然、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知識,以順應澳門作為旅遊城市定位的發展所需。

(5)加強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培養,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全世界人民的識,世界各國正在努力尋求一條如何實施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五個因素相互協調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而這五個因素正是地理教學目的所涉及的主要內容,因此培養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成為地理教學目的的核心內容,亦是社會對地理教育的要求,更體現了地理學科相對於其他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3. 學生因素研究

  為體現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總目標,因此必須關注對學生因素的研究。

  一般而言,初中階段是學生抽象思維和概括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與小學比較,初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已佔相對優勢,但思維過程中需要直觀形象或經驗的支持,屬於經驗型邏輯思維。因此初中地理在要求從區域地理的角度,認識本地區及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以及如何因地制宜地協調人──地關係的同時,注意多使用生動、形象、直觀的事實材料,將學生對冒險的渴望引導到各種地理事像的探索中,使學生從自我發現去獲取知識的驚喜與滿足的過程中學習,並提高發展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

  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已逐漸擺脫直觀形象和直接經驗的限制,而其邏輯思維能力亦由於得到多個學科的綜合訓練而趨向成熟,思維的獨立性、批評性和綜合能力也優於初中時期,而且初步具有個體的獨特認知風格。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在讓學生學習地理科學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科學的人─ 地協調發展意識,亦要使學生深刻地理解當前和未來澳門以及我國以至世界的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途徑,從中認識個人和社會的關係,培養作為中國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課程改革,是一項重大且影響深遠的工程,而確定課程目標更能影響課程內容及發展等的重要因素。本文僅從課程目標設計的大方向作出一點思考及建議,同時亦希望地理教學同工提出意見及補充,祈求廣納意見為未來地理課程設置提供協助,為設置一個適合澳門教育、順應世界地理教改潮流、適應社會發展所需,及學生全面發展的澳門地理課程而努力。

(作者為澳門高美士中葡中學教師)

參考書目
張超、段玉山(2002)。《地理教育展望》。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中國,上海)
王民(2001)。《地理課程論》。廣西教育出版社(中國,南寧)
李方(2002)。《課程與教學基本理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廣州)
高考傳等(2001)。《課程目標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中國,北京)

註釋
1. 2003年12月4日澳門日報B3版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