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經驗共享
>> 廖平勝教授談教學評量
文•鄺耀忠

  教學評量引導著教學的發展。要不斷改進並科學地運用評量,才能提升教育改革的成效。教師在日常教學中,經常要處理考試及測驗的問題,學期中及學期末更要為學生的品行寫評語以及評量操行的等級。以往所用的評量方式能否對學生作客觀的評量?在評量的過程中,降低分數會不會給予學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如何施行多元評量?為了回應這些問題,《教師雜誌》訪問了華中師範大學考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廖平勝教授。

  從制度上來說,考試是屬於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任何一種教育制度當中,必然有考試和評量制度。改革考試制度是實現教育改革目標的關鍵,如果考試制度不實行真正的改革,課程的改革是無法達到目標的。教育改革的成效最終交由社會作檢驗,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它是通過考試來進行的,因此它是一種重要的檢測手段。考試是教學過程的組成部分,它左右著整個教與學的秩序。考試的功能之一,就是檢驗教學實施的效果,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考試目標是一種功能目標,而這種功能目標不僅僅是代表一定時代及階段社會對教育的要求,同時亦代表著教育管理部門對教育本身的計劃和要求。當考試計劃最後落實到行動當中時,不考的東西不會受到重視,只有考的東西才受到重視。所以教學目標只有通過轉化為考試目標才能成為真正的功能性目標,它將促使教與學的發展,以及使學生按照既定的或是說按照發展要求的目標和內容去規範自己的行為。教育改革當中,考試的問題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從目前國際上考試制度的發展來看,考試可以簡單地分為統考與單考兩種形式。統考是考試模式的統一,屬於國家計劃管理的;或者是區域性、地區性的。單考是指各大學自行舉辦的考試。這兩種考試各有各的優勢。

  在過去來說,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似乎都採用統一考試,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就產生了一種變化,原來採用統考的國家,因為要分權,都主張分散考試,而長期以來不採用統一考試的國家,反而逐步走向統一的路向。例如英、美等國家就是如此。這種走向統一的做法,是因為汲取了過去的一些教訓。

  如果一個國家的各個學術單位各自為政的話,好處是它可以滿足各種學校的需要,不同的學校和不同的專業,可以按照各自培養的目標以及需要去選拔人才,這是它的優勢所在。從另一方面來說,任何一種教育制度,都對整體國民的教育水準的發展有一個基本的控制,如果國家中各個地區的教育都是各自為政的話,這對於一個國家的整體文化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考試制度必須滿足國家的要求。從考試本身它的投入與產出的效果,從學生應考的方便性以及從整個國家的各方面控制來看,統考有它的優勢。但單獨考試好還是統一考試好,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結論。統考還是單考是解決一和多的關係問題。如果用統考,我們可以解決很多共性問題,但很難滿足個別性;如果完全使用單獨考試,會帶來大量人力物力的消耗,將會缺等和的共性,實際上兩者都存利弊。澳門將來的考試制度恐怕會像美國一樣自由選擇,有一些專門的服務團體,你可以請他代你辦考試,另外沒有共性,自己有特殊要求的,就自己安排考試。

  澳門一直以來對於是否統考存在著不少爭論,對於考試制度的改革,記者徵詢了廖教授的意見。他個人認為,如果作為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以及該部門所提供的服務方面,統考與單獨考試兩者可以兼而有之。不過,教育行政當局在考試過程中應作規範管理。另外,行政部門亦可向學校提供較多的關於考試的服務。

  廖教授亦指出,採用單考還是統考的問題,是由外界的因素所決定的。例如大學的入學考試是由他們各自決定,因此,在這些制度施行方面,教育行政部門怎樣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服務,這是很重要的。

  對於澳門本身來說,應該建設澳門本身的考試管理制度,並研究嘗試採取什麼機制去管理它。在管理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跟基礎教育如何銜接的問題。對於教育的一致性,必須要為達到一致性而實行階段性,更不會為了階段性而失去一致性。因為在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就人才培養的總體而言,它是一致的,只是因為教育管理的需要,和結構上的需要,分成初等教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這就是它的階段性。由於基礎教育培養的人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應盡可能跟高等教育的要求一致。另一方面,在教育部門提供瞭解和服務的問題上,要讓學生瞭解怎樣才能達到及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因為我們不是自行制定一個單獨的考試制度,而統考及單考他們各自管理自己的考試範圍,我們只是作出很好的適應,更好地為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因為統考與單考兩種考試制度的側重點不一樣。

  談到國際上教學評量的發展趨勢,以過去為例,我們的評量跟教和學的實際情況應該說是分離得比較遠。現在的趨勢是,考試評量活動如何再現教和學的真實情景。因為人類的考試就是人類實際活動的仿真,仿真得越真實,效果就越好,它就越有價值。若能在教與學的仿真情景中去考核,就更能夠使學生在考核中學習,在考核中接受教育,在考核中反思,這是評量改革的基本方向。

  評量怎樣從單一化走向多元化,這是內地對考試制度改革的追求目標。在過去,我們僅僅是通過例如課堂、單元、期中、期末、學期、過程性的、階段性的考試作評量,是以認知作為主體,而情感領域,動作領域包括美術、音樂、舞蹈以及其他操作能力等方面,由於教學環境及條件的限制,以及情感領域的難做和動作領域的費時,兩個方面都沒做,最後就是造成考試的單一化。現在的評量慢慢走向多元化,多元化不單是領域方面的,而且在方法上也要多元化,這種方法有可能是通過實踐性的活動,或與教學活動相關的活動來進行,這可能是一種評量的形式,但不一定都是考試的形式,也可能是師生自評的形式,從評量的形式上也採用多元化。這種多元化的目的是改變過去只看考分的所謂應試教育。現在要看學生多方面表現,看多方面的素質反應,從多方面綜合性地決定學生升級還是留級,錄取還是不錄取,這也是多樣化的。由於評量內容的多樣化,測的不單是書本上的知識,不單是考核課堂的知識,所以採用的評量形式也需要多樣化。內地目前正逐漸從單一形式、單一內容、單一領域走向多元、多層次的評量。

  從內地及國際上對教學評量的改進來看,主要的目的就是真實地反映學生情況。所以,考試要達到預期的效果,就要能夠真實地反映被評量者的表現。內地施行多元評量,目的就是怎樣全面評量一個人,當然這是主觀上希望這樣,但從客觀上看,為的是避免因採用單一考試方式而受到批評,只好做些多樣的考試方式,但這並不全面。要全面評量學生,做起來並不容易,好像自己評量自己孩子的時候,也能做到客觀的全面的評量嗎?我認為是很難全面客觀評量的,因為他在你面前表現的,跟他在學校的環境不一樣,表現也不一樣,同樣的是,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當別人評量他的不對時,你就很可能不相信。實際上他在不同的環境下原先的表現或反應並不容易表現出來,那你就沒法觀察得到。但我們不能說這是教育的失敗,因為考試不能從多方面考察個人的行為。人是在環境中成長的,不是在真空中成長,還有社會風氣對人的影響,學校再好的環境也畢竟是環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的這種評量是遊動性的,是一個過程性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階段性的或一次性的,這只是人活動中的一部分。所以它關係到整個評量過程當中所持的觀點,我們只能不斷地去學、去觀察、自我反思與自我促進,才能累積相關的經驗。

  有教師認為,學生在高中階段將會面臨升大高考的問題,這方面難免有應試教育的成分,它亦左右著初中及小學階段評量方式的發展。我們現時倡議基礎教育階段使用多元評量,避免應試教育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彼此所產生的矛盾應如何解決?

  首先,考試不只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我們把考試理解得太簡單了,考試不僅僅是給考生打個分數,而是社會資源與社會利益的分配手段。因此,我們不能夠把社會上所有要解決的問題都希望通過考試去解決,那是解決不了的。但恰恰是人們的眼睛都集中在這樣一個矛盾的交點上,這個交點就是高考,因為它對人的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學生的經濟利益及前途都與它有關。在這樣的過程中,如果簡單從考試自身而言,最後就是統考,它主要是看分數了。我們說看分數,那就要看看你是否有必要跨進高等教育的門檻,它不是一個簡單的成績與水平的問題,而是一個權利的問題,你有沒有權利去接受高等教育的問題,這個問題決定於教育資源,決定於高校每一年可吸納的人數,而不決定於你的水平。再者,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否設立綜合的考試制度,只考語文、數學及外語三科,因為一個人如果語文、數學及外語都好,其他科目都差不了多少,相反,其他學科都好不了多少。大學教育,除那些特別的專業以外,會有那一所大學的入學試不重視語文、數學及外語,如果這三門學科不能達到要求,一般都不會接受入讀,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很多矛盾是我們自己找來的,例如像美國就只考語文及數學,它培養的人不會比你差。像臺灣、蘇聯等要學生考多個科目,都是用作選考的,這種考多科或考一科的方式,對一個學生承受的壓力來說都一樣。學生要考那些科目,這對高考有不同的意義。如果真能通過考試這種手段或者改革考試這種思路,作用於教與學,使之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發展。我們認為基礎教育實施多元評量或全面評量是必須的,它與高考沒有直接的關係。

  對於學校實行多元評量的看法,廖教授有這樣的觀點:實行多元評量,首先從行政管理來說,必須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基礎教育本身評量的多樣化,不等於要高考作多樣化評量。從人才培養的目標來說,打好基礎、全面發展是在基礎教育這個階段的要求,如果我們基礎教育的目的僅僅是為選出高校所需的人才的話,是不恰當的。另外,正因為我們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的過程中,怎樣去發揮考試的作用促使個人的成長,使考試成為一種教育的手段,加入到培養人的過程當中,這方面比較薄弱。在為了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兩頭銜接的考試選拔工作上,我們都做了不少工作,學生在十多年的學習過程中都接受這樣的訓練,現在想一次性地進行改革,希望能適應各種競爭,這肯定是不成的。反過來說,如果為了一次的競爭而花十多年的時間去訓練我們的學生去準備這個競爭也不成,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問題所在。

  基礎教育所謂考試和評量確實是最重要的環節,它是組成人的成長的一個方面,你要高考都要施行多元評量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必要的。這兩者間任務、性質不一樣,內容、目標不一樣。我們在摸索之中去改革,首先是要務實,如果不務實,為理想化而理想化,這是違背規律的。

  澳門學生的升學渠道可以面對內地或其他地區及國家,正好說明基礎教育必須全面地打好基礎,只有打好基礎才是上策;基礎打好,學生面對那一類學校都能對得上。只要你的學生打好扎實的基礎,要掌握的都掌握了,那就不怕考試。現在高考的方式都是經常改變的,只有全面的、扎實的打好基礎才能適應這些改變。這個基礎怎樣去打,那就應該要調查研究,經常要收取相關資訊並進行分析,這些學校各有各的特點,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最能夠滿足這些學校要求的方面,這是必要的,我認為是比較理智的做法,即使未考上大學,學生也具有發展的基礎。

  作為一種新的評量制度的建議,首先要有一套計劃,有一套政策及相應的措施。首先要做好培訓教師的工作,要使操作評量的這群人真正明白評量的目的及意義,所要弄明白的不只是簡單技術操作技巧,而是要在評量的觀念上搞清楚。若要開展評量的改革,必須從試點開始,積累經驗,逐步推廣,這樣才能穩妥,因為它是作用於人的發展的工作。再者,評量要做的應該是標示被評量者的差異,是根據評量結果自身特點,研究用那一種形式最能夠使它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差別,不一定是著重採用那些方式比較好的問題。最終目的是希望通過評量的結果能作用在個體發展上,鼓勵他發揚好的一面,改善不好的地方。因為被評量者必需準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第二是在與他人比較之時,知道自己差別在那裡,那些好的地方應該保持,那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改善,這樣才能促使自己長善揚惡、積極進取。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