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科普教育
>> 「小學生動手做研究計劃」輔導老師座談會 編輯組

  一班小學生通過研究來學習科學,在老師的引導下,運用「動手做」的過程來探索他們的答案。

  於2002/2003學年,教育暨青年局學校督導組織了來自本澳七間小學的一組學生,在各自輔導老師的引導下,進行了一項名為「小學生動手做研究計劃」。該年度完結後總結經驗,認為學生及教師均收穫豐富,通過今次活動讓學生感到學習的真實性,朝著發揮獨立、自主、創造、人性的方向發展。

  為與大家分享有關經驗,《教師雜誌》邀請了參與計劃的七所學校的輔導老師進行座談,舉行座談會的當天,除鮑思高粵華小學外,其餘六所小學均有老師出席。參與是次座談會包括:聖善學校的宋務貞老師、鄧慧琪老師,何東中葡小學的馮素慧老師,海暉學校的梁玉轉老師,北區中葡小學的伍淑芬老師,新華學校的文曉暉老師。

 問:如何選擇參與計劃的研究小組成員?

 馮:去年我挑選了小四及小六的學生參與該項活動。由於本人主要任教高小年級,對六年級的學生較為熟悉,而四年級學生則請求任教小四的老師協助。選取條件主要是觀察哪些學生較有興趣做研究,好奇心強、富探索精神、工作勤快而靈巧的,而成績及操行並不作為考慮重點。

 梁:徵詢校長的意見後,我找了一組五年級的學生,基本上要求對做研究有興趣的、思考靈活的。同時希望他們完成一年的研究計劃後,可以繼續在六年級多做一年,同時可以輔助新的成員。

 伍:由於學校試行一個以種植為題的輔導課程,本人只負責協助秩序的管理工作,並不懂得種植。接到帶領研究小組的任務後,我就從四至六年級參加園藝組的學生中選取了四位,當中六年級佔兩位,這就組成自然科學研究小組。

 文:本人任教常識科,也希望能夠引入一些新的教學方法。當時在我任教的四年級去選取學生,主要是觀察他們的性格及堂上表現是否積極主動、有否群體合作精神及靈活思考等特點,因為被選學生的性向相當重要的。我們不著重研究的成績,重視的是學生能否積極參與,最後找了兩組在班內較為活躍的小朋友分別組成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研究小組的成員。

 宋:我主要是負責指導社會科學研究小組的工作,由於對於自己任教班四年級的學生較為熟悉,所以研究員對象都在自己班內選取,另外亦有五年級的;其中一些學生十分活躍,亦有部分較文靜,希望通過活動,他們能夠互補不足的地方。

 鄧:我與宋老師一起商議選取學生的事宜,由於我校學生人數不多,而性格差異又大,經細心思考,才能選出參與活動的學生。

 問:小學生當聽到做“研究”這兩個字有何反應?

 梁:我校的學生聽到要做研究,就提出了很多疑問;“做研究是否需要寫文章?”“如果我參加這個計劃,會否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做些什麼工作?”他們都表現得十分好奇。

 馮:我的學生聽到要做研究,感到十分雀躍,紛紛發問,以瞭解研究的過程。我把“研究”一詞解釋為一個“發現問題”的活動。與學生商討研究課題時,提出了很多的研究題目。在指導的過程中,我就提出“什麼是你最想要知道的問題”要求他們去思考,避免提及“研究”二字。

 鄧:對於做研究,學生顯得很有生趣,因為不像在上課,要經常對著黑板,而是動手去做,親自到田裡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這些對於學生來說都會感覺很新鮮。在老師的推動下,參與研究活動的學生都很合作,每天盡責地完成灌溉、測量植物高度以及記錄等工作,過程中表現得很高興。

 問:為什麼選擇這些研究課題?選題的主導方向是什麼?老師如何介入研究?有否預見困難?又如何解決?

 梁:當我向學生宣講這項研究活動時,學生都踴躍地提出意見或發問。基於我們學校的主觀環境,以及部分學生為漁民子弟等因素,我們選取了與漁民生活相關的內容,於是最後選擇了“蟹”作為其中一個研究項目,過程中亦得到不少家長的支持及幫助,學生亦興奮不已。

 馮:我先讓學生寫出要研究的問題,收集問題後就提出意見。由於學校現有空間是借用別人的地方,並無適當的園地,於是我就提議不如嘗試在戶內進行種植活動。至於選擇題目,我們接納了由一位小朋友提出的“在同一環境下,比較黃瓜與菜心成長情況”為研究題目。由於是第一次,加上自己缺乏種植的知識,只好邀請了任教科學的黃老師,就選擇種子、播種、施肥等工作給予幫忙,而我最初只負責拍攝工作,在研究的過程中自己也在學習呢!
 開始種植,就已遇到了困難。我把學生分成兩組,分工照顧不同的植物,要求他們每天做記錄,每人要負責一部分的工作,但其中一組較為散漫,並無依計劃完成每天的工作。後來,我想了一個辦法,就是在六年級找一個學生作為我的助手,幫我每天處理跟進工作,結果真的減省了我在這方面的工作。
 接著遇到的是拍照問題,由於經常要拍照記錄,但本身的教學工作又很忙碌,於是就想到要找一個學生去幫我減輕工作;如是者,這些繁瑣的事都交由學生負責並跟進研究小組完成每天的工作。
 除了“在同一環境下,比較黃瓜與菜心成長情況”這研究外,另外還有一個名為“腿長的人跑得快些嗎?”的研究。原本這個研究是由五年級的同學去做的,但一到中午所有學生都跑掉了,於是我對黃督學說,可能只可做一個,第二個做不成了,但她卻鼓勵我堅持去做,她提議我找六年級的學生幫忙,但考慮到六年級學生將快畢業,不能再繼續跟進研究工作。研究的工作只在課堂上做,原本小組共有十個學生,由於五年級參與的四個學生未能堅持去做,所以餘下的只有六年級的學生,包括研究報告的電腦輸入工作。
  四年級所做的“在同一環境下,比較黃瓜與菜心成長情況”研究,最初一次是失敗的,因為種植場地四周風很大,使在戶外種下的黃瓜被風吹歪,生長十分緩慢,我很擔心學生遭遇失敗而灰心;相反,在課室內種植的菜心則生長得很蓬勃;經過小組人員的商議,決定在三月份把黃瓜移植到另一處地方,在移植過程中,又出現了另一個問題,就是忘記了把原本的泥土一併移植;由於這個原因,當移植後不久,植物全都枯萎。這時我向黃督學提出應否更改研究課題,但當學生知道後,反對建議,表示既然開始了,就要堅持下去,再多做一次必定成功。學生的表現令我十分高興,給予我很大的鼓舞。研究小組的學生,為找出實驗失敗的原因,經常聚首商討,鍥而不捨地探索事物的真相,追求答案,每個人表現得十分落力。結果,經過他們的努力,第二次的實驗成功了,而實驗過程的工作亦做得很好。

 文:當我帶領學生開始實驗前,就與學生一起商討選取實驗的課題。由於所選學生是剛升到四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能力不高,素質不太理想,特別是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時,往往要花很大的努力,例如我希望啟發學生發現空氣的濕度對於植物的成長很重要;經過多番發問及引導,才能使學生明白過來。另外,初時大家對如何取得當天天氣的濕度資料感到疑慮,後來一位同學建議可以致電報告天氣的電話專線取得數據,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但要取得我心目中的這個結果,卻花去我不少心思。

 梁:在組成研究小組後,首要是共商研究課題的選取問題。選什麼課題去做研究,大家都提出了不少意見,例如有種植蕃茄,也有飼養烏龜,但考慮到學校的環境及研究的條件不適合,建議被否決。記得當時是新年期間,我就提議可否選取年花種植,其中有學生提議種植水仙,因為只需用水浸著根部就可以了,這個提議也得到其他學生的贊同,因為種植工作較為簡單,但結果並不如想像中順利,當要購買水仙球時,才知道種植水仙的時機已過,市面上出售的已是長成了的水仙。要知道我們的研究是觀察一個水仙球由發芽成長至開花的過程,由於找不到水仙球,學生都感到很失望。與學生再三商議,大家接受提出草莓種植作為研究的課題建議。計劃開始,在學生的要求下,我去找草莓的種子,當向店鋪查詢時,才知道草莓並無種子的,學生知道後又擔心需要轉換課題,幸好通過向其他老師諮詢,知道學校有一位主任家裡種植了草莓,於是大家就向他請教,他亦慷慨地把家中的部分草莓送給了研究小組作實驗研究之用。
  學生及我自己都是第一次做這樣的研究,並未知道種植的過程,所以在觀察植物生長的過程,對於生長的各種變化感到疑惑,於是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請教認識種植草莓的那位主任。經他解釋後,大家才明白其中奧秘。種植的過程中,雖然出現過不少疑難,但經學生的探究及努力克服,問題一一解決了,看到學生的成長,令我感到開懷。
  至於另一個課題“認識澳門及珠江口西岸的蟹類研究”,學生亦感到陌生,經帶領學生上船親身觀察並聆聽漁民對捕獲各種蟹類的介紹,以及漁獲如何運往市場售賣的過程,大家才逐漸明白。後來,我們又到市場購買了不同種類的蟹回去研究,並到漁民互助會訪問一些專業漁民;通過他們介紹,搜集了很多關於各種蟹類的資料。同時亦得到他們的幫助,帶領小組成員到了珠海水產養殖場去瞭解情況,使大家能正確認識各種蟹類,以及它們在人工養殖或自然生長的特性。學生都在整個過程全情投入,經過這些活動,學生能親身體驗活動,學到了很多在書本沒有的知識。直至研究活動結束,大家都非常享受整個研究過程,由學生到自己都有不少得著。

 伍:由於我校有一位負責園藝的叔叔,所以在題目選擇方面,他都給了我們很多參考的意見。而之前買回來的種子都未能發芽,最後選取了以種植玉米作為研究的課題。期間學生都能堅持在每個星期的一個下午去照顧植物,而平日就請叔叔去幫忙澆水。在研究的過程中,園藝叔叔向他們講解如何翻土、施肥,又指導他們如何記錄植物的成長狀況。其間雖然出現拍攝了的菲林未能成功晒相,或者植物未能成功受粉等問題,學生都克服了,最後在大家的努力及園藝叔叔的協助下,玉米終於長出來了。學生在收成時,感到十分雀躍,而在實驗的過程中,亦學到不少相關的知識,可以說是雙重收穫。

 宋:在社會科學的選題方面,最初我們也不知道選取什麼研究題目,經過多番商議,以我校鄰近的嘉模聖堂作為研究對象,得到學校任教宗教科老師的協助,學生親身到教堂去觀察、做訪問;研究期間,剛遇到聖堂被燒毀的意外,未能拍攝內部的照片,只好找它的檔案資料。經過幾番波折,這個報告才告完成。從訪問的活動鍛鍊了膽色,還認識了鄰近的這間教堂原來跟自己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鄧: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面,最初以水為題,但因為題目定得太大,所以要再作構思。後來得到校長的提示,就決定了“用自來水和活水灌溉的蕃薯生長之比較”這個課題。開展研究時,學校剛安裝了一批自來水過濾器,這批稱為“活水機”的濾水器與普通的濾水器不同地方就是過濾後的水加入了一些特別的礦物質,除了有益健康外,以之灌溉,可令植物有更好的生長效果,這個現象是由校長無意中發現的,我們稱之為「活水」。
  題目決定後,接著遇到的難題,就是學校沒有地方供種植之用。後來知道嘉模托兒所內有一幅閒置很久的泥地,經與負責人商討後,得到應允借用這個地方作為種植的場地。土地的問題雖然解決了,但由於該片土地一直無人打理,雜草叢生,堆積垃圾,需要時間力氣去清理,而參與研究的都是我校的女生,對於完成這工作相對困難。當時教堂正在裝修,幸好得到那些工人的幫忙,與小朋友、當時教堂的神父、嘉模托兒所的阿姨等人一起合力把土地清理好。
  在種植方面,我們是得到一位校工徐叔叔的幫忙,擔當種植技術的顧問角色。另外一位富有耕種經驗的托兒所阿姨在研究過土質後,發覺該塊土地的泥土貧瘠,不適合種植其他植物,於是我們選擇了以蕃薯作為栽種的選擇。經過多番嘗試及失敗,結果在徐叔叔的協助下,才順利完成播種工作。在種植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不少關於種植蕃薯的知識,這與我們預先的想像差距很遠。經過多番努力,由於種植時間不足,至研究結束的時候,只可以看到土地長出的蕃薯蔓藤,並未見到蕃薯。直至研究報告完成後,學生放暑假期間,才從土中長出幾個瘦弱的蕃薯。暑假結束後,我們把這個成果告訴學生,學生都表現得十分雀躍,覺得這個實驗真的成功了。經過這項活動,使學生深深體會到農耕的辛勞,這經驗是不可以在書本中體會得到的。清理土地時,學生發現自己從未見過的小動物生活在這片泥土中,經徐叔叔講解,引發起了學生對大自然探索的興趣。

小結

  老師表示,活動過程中,幾間學校的老師經常會面,從各人的報告及交流中,彼此學習,互相促進。另外得到帶領她們進行這項計劃黃督學的鼓勵,使她們能順利完成工作。參與活動的學生,由於要動手做研究,動手寫報告,親身去表達自己的研究成果,結果,提升了自己的各種能力,座談期間,筆者感受到參與老師從心裡感到的喜悅和滿足,說明了世上很多事情,如果願意,你就會開心去做,而學生亦然。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