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 2004年05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放大

科普教育
>> 讓科學變得生活化
   - 訪中葡職業技術學校談科普教育
本刊記者

  走訪中葡職業技術學校,跟負責科普推廣活動的張麗雲老師進行了一次交談,希望大概瞭解該校在科普教育所做的工作,以及老師本身對科普的看法、工作體會和教學心得。

 問:妳認為應如何推廣科普教育?

 張:“科普”就是科學普及化的簡稱。我認為科學普及化不應只停留在學生層面,即只在學校中推廣,還應該讓社會上每個普通市民對科普有一定的知識。當然,作為中學科學老師,我們主要向學生推廣科普。

 問:貴校推廣科普的目標是甚麼?舉行過哪些活動?

 張:我校推動科普的目標是希望培養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去理解和思考身邊的各種自然現象,並通過實驗去驗證,從而掌握基礎的科學理論知識及培養實驗能力。這些科學知識不僅只集中在課本中,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讓學生去想。所以我們會在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安排不同的活動。例如在校內推廣環保回收活動、預防傳染病、一些觀摩學習活動等。在初中階段,讓學生首先瞭解本地資源,利用既有的展覽館(包括:公園、藥用植物園等),配合活動進行學習,而高中學生每年都有機會到本澳以外的地方參觀;曾經參觀過的有:南沙科技館、廣州一些大學的實驗室和展館等。此外,每年我們都會帶領學生參加科技創意比賽、全國性的科技創作大賽;還有剛剛參加完畢的化學冬令營,我們都會推動學生參加。
  去年九至十月,我校在民政總署協助下舉行了一次全校參與的環保活動。此外,逢星期六上午,學校還會給學生安排興趣小組活動,例如電子製作、園藝創作等。今年四月份老師亦帶學生參觀了珠海的一個農莊,讓學生認識種植場,並實地觀察耕種工作;五月份則舉行預防登革熱活動及幾個科技製作比賽。而每年舉辦的校內科組展覽,亦會展出一些與科普有關的習作。

 問:妳認為科學與日常生活有甚麼關係?

 張:科學家發明高科技,對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衝擊,例如:電腦、視窗系統,現在小學生都在學習,這些新的科技正在影響我們的生活。現在一些很尖端的科技,看來是遙不可及,但數年之後,也許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例如:納米技術,最終都轉化成了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產品,包括日常所穿著的衣服。所以,如果普羅大眾對科技有較多的認識,將有助整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力的發展。

 問:學習科學對學生有甚麼好處?

 張:在課堂做科學實驗活動,目的是鍛鍊學生利用科學思維和方法去推論他們身邊發生的現象,例如:日蝕和月蝕,現在人們都懂得用科學的眼光,把它們作為一種自然現象來觀賞;但過去,人們只會用迷信的眼光來看待。此外,學習科學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多發問、多思考、多理解的精神,特別是學生養成多發問的習慣,這是推動學生思考的原動力,如果學生對不認識的事物不懂發問,老師怎會知道他們不懂?學生懂得發問,表示他有較大的學習動機,想去學習;事實上,學生的發問經常會令我們感到很驚喜呢!此外,學生還應懂得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出來、表達出來,或者在生活中實踐出來,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問:如何在不同的學科中滲透科普精神?

 張:我認為應多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完成一個專題習作、一件產品,讓他們有機會體現所學到的東西。通過動手去搜集資料,就會涉足到不同的學科,從而培養他們的綜合能力;就以電腦科同事帶領學生參加機械人比賽為例,怎樣去完成這個機械人?怎樣令它更靈活?涉及的除了物理的知識,也涉及到電子、電腦及不同科目的知識。又例如,高二年級生物科有一年的專題習作,要求學生到本澳公園考察動植物,你認為跟電腦、跟語文科有沒有關係呢?有的,例如需要查閱一些學術名詞,同時整理資料,編寫報告的時候,又要跟語文、電腦方面拉上關係的。

 問:這種學習方法對學生有更大的裨益,對嗎?

 張:對呀!平時逛公園,只是散步、經過或者玩樂,不覺得是甚麼;但如果給學生一個目標去完成某樣活動,那麼,觀察的眼光和角度會有所不同,從而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他們會多認識一些身邊常見的事物,以及這些事物背後的資料;例如在考察本澳公園動植物這個活動中,學生可能會問這頭動物來自哪個國家?背景是什麼?學名是什麼?讓學生自行尋找答案,就會形成一種學習推動力,當他們有了這種推動力,就會懂得自己去學。

 問:如何提升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張:媒體對學生的影響很大。由於資訊發達,學生可以從電視新聞、刊物,得到許多科普的知識,例如: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升空,掀起一陣科普熱;而香港理工大學研製的“岩芯取樣器”隨首顆探測器“火星快車”登陸火星,又再掀起一片火星熱;這些最新的資訊,老師可以帶到課堂介紹和討論,而不一定是教授課本的內容。我是教生物科的,現時社會上經常談論複製人、瘋牛症、H5N1、禽流感等問題,全都可以帶進課堂討論,看看他們對身邊發生的事物知道多少?是否想知道更多有關的知識?有甚麼疑問等等。事實上,科普的意義就是不要將科技看成是遙不可及的尖端知識,而應該多推廣,使科學變得生活化。

 問:本澳將會興建科學館,你有甚麼期望或建議?

 張:個人認為科學館內提供的活動應該是互動性,而涉及的學科範圍最好能夠廣一些,應該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科學知識。此外,一些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注意到的、生活化的東西都可以加進去;例如在南沙科技館,館內有吹肥皂泡的實驗活動,利用幾條鐵線,將肥皂泡拉出來;這些都是很簡單、很易做的。也可以設立一些專門的實驗室、科學電影院或科技圖書館,可供學校預約上課,亦可讓學生尋找相關科普資料。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