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2003年6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教育研究
>> 教師心理健康探討 文•凌文輇 /曾慶彬

  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重視,而教師的心理健康卻未能引起足夠的關注,但教師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與促進因素。本文旨在闡述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及探討提高教師心理健康的措施。

1.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

  近年來,澳門社會在各界有識之士的參與和推動下,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很多學校縱使沒有心理輔導員,也會有駐校社工來開展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工作,並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與此緊密相關的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和足夠的重視。事實上,維護和保持教師心理健康是學生心理健康的前提,因為教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教師的言行舉止都可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在學生心靈深處加上牢固的印記,這種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因此,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無論對教師自身、對學生及對教育的整體發展都有重要意義。

  在中國的文化裡,教師的地位崇高無比,過往人們很少懷疑教師的人格和身心問題,但教師也是人,既然是人,就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理失衡的問題。特別是在經濟不佳、競爭漸大、工作繁重、壓力加大之時,問題更容易出現。教師常被人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者」,事實上,作為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教師的心靈同樣需要呵護。

  由於教師習慣於教育,不太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但教師也有心理不健康的可能,西方已有研究調查指出這一點,例如美國心理學家Smith和Hightower的研究指出:教師患神經官能症的比率高於醫生、律師、家庭主婦和修女;Shipley也有研究指出,美國一般民眾的情緒適應困難的人約佔1/4,而教師中則高達1/3。從國內近年的研究調查中也有類似的發現,1995年對520名19間中小學的教師進行心理健康調查(1);1997年對太原市442名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及其影響因素進行調查(2),結果都顯示教師的得分顯著高於全國常模,表明其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差。

2. 心理健康的特徵

  一個人身體健康與否,醫學上已經有了客觀的標準,至於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從理論上來說也應該有個標準,但由於人的心理極其複雜,故仍未有肯定的答案。因此,翟宏、博榮(3)根據國內外學者對心理健康的界定,經過對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在1999年提出十項心理健康的考慮因素,包括:
 (1) 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各種能力的總和,它是保證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條件。智力正常與否可通過智力測驗來判定。
 (2) 情緒穩定、心境樂觀:情緒是所有心理活動和過程的體驗。
 (3) 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的意志通過行動表現出來,而行動又受意志支配,心理健康的人意志與行動是統一的協調的。
 (4) 注意力集中:注意力是一切心理活動的共同特性,是判斷心理健康的有效指標。
 (5) 完整統一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有相對正確的信念體系。
 (6) 積極向上、面對現實,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7) 適度的反應能力: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既不十分過敏,也不極為遲鈍。
 (8) 心理特點與實際年齡相符: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特點與所屬年齡階段的共同心理特徵是大致相符。
 (9) 自我認知:對所處的狀態有一個清醒、客觀的評價,並能自覺地發展自己。
 (10) 創造性、成就感:一般可以概括為自我實現或心理健康成長。
在此必須指出的是:心理健康要素的缺損或喪失,都會危及心理健康;另外,心理健康的狀態是動態的、變化的,而且它是指較長一段時間持續存在的心理狀態,而不是短暫、偶爾的現象。

3. 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學校是培育學生健全人格、促進良好生活適應的主要場所之一,而教師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推動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一名優良的教師除需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教學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狀態。根據香港中文大學1988年的一項調查(4)指出,在香港被認為「好教師」所應具備的十項特質包括:有責任感、講解透徹明白、公平對待別人、通曉科學內容、重視德育和德性、待人熱誠、有效管理課室、教法生動和容易領悟、關懷和愛護別人及教學目標清楚明白。從這些特質中可看出,要成為「好教師」除專業知識外,人格特質亦是關鍵因素,其中最重要的特質是「有責任感」,而且這特質在同一調查中也在廣州得到相同的結果。

  教師不僅對學生傳授知識,更是塑造人格;事實上,在個體人格發展方面,教師的影響僅次於父母。教師不論是向學生教授知識,還是帶領班級活動;不管是作為學生的知心朋友,還是塑造學生的靈魂,都與學生存在著密切的心理交流。學生通過與教師思想感情的交流,模仿教師的行為習慣,因而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息息相關。一個學生如果擁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愛,又得到一個身心健康的教師引導,那是無比幸福的。相反的,如果既不能由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關懷和愛護,又得到情緒不穩定教師的無端困擾,必將造成許多身心發展的問題。

4. 促進教師心理健康

  隨著教育的普及,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功能的日益擴大,教師所要面對的不只是繁重的教學工作,更要面對諸如合格率及升學率的壓力、偏差行為的上升、來自社會及家長的期望、行政部門的規定與要求,致使教師很難在教育工作中實現「作育英才」的理想和抱負,而不易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影響教師心理健康有來自個人因素和客觀環境方面,因此,促進教師心理健康必須通過宏觀的社會層面和微觀(個人)的努力才能達到。

 4.1 微觀方面包括:
 (1) 確立教師事業:教師必須要確認自己是喜歡教師職業並可在教育的過程中得到樂趣,這樣一來可將繁重工作的工作壓力視為一種挑戰、一個激發自己潛能的機會,二來個人在生活、工作、學習上的許多困難都會逐步地加以解決。教師亦需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願意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如果有了這種心情和心態,就已經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2) 認同教師角色,自我調適:社會上對教師的角色賦予特定的意義,如精心哺育學生的「園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等。教師必須從主觀上認同它,並盡量地適應這些要求,從根本上緩解角色心理衝突。「微笑」進課室不僅可以協調師生關係,調節師生雙方的心理狀態,也可使自己的心情保持輕鬆。
 (3) 在不斷的學習和進修中,提升自己的水平:社會不斷進步,就要不斷改革,教育也是如此,緊記:「變」是常態;不「變」才是奇怪。教師不僅要自己研究課程,改進教學,而且還要接受他人的有效方法,不斷接受新事物,這樣才能永保激情,才會成功而快樂。

 4.2 宏觀方面(指機構和社會)能有效幫助教師的方法,包括:
 1. 提供心理輔導機構和設立交流場所:教師也會遇到生活上的種種問題,也會有內心的許多矛盾。心理輔導員可幫助教師走過困難、越過心理障礙,從而更好地適應環境,保持身心健康。同時,也可加強學校之間的聯繫和教師的交流機會,令教師有更多的社交機會和拓寬人際網絡,在一定程度上紓緩教師的心理壓力,增進教師的心理健康。
 2. 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首先可從源頭上加強教師質量控制,亦即從師範學生中著手,加強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訓或在甄選教師時將心理健康作為甄選的因素之一。另外,對在職教師應著重維護和保障其心理健康,使之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3. 社會期望的改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普遍根植在父母的心坎裡,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都在為子女選擇學校,而且功課越多越難就覺得越好,追求分數和名次,彷彿有比人懂得多、學得好的優越感。為滿足父母的期望,迫使教師們將大部份的時間只專注於學生的成績。然而,事實是:分數和名次只對父母有意義,對學生沒有實質意義;學生有興趣自發地學習比考第幾名、得多少分重要得多,也更有前途。

5. 結語

  長期以來,社會似乎忽視了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在素質教育提倡的今天,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內容。因此,實施素質教育需要教師具有健全的人格,也就是說;教師健全的人格是素質教育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證。
總而言之,教師自身要主動自我維護心理健康,因為影響心理活動的客觀因素仍是通過主體起作用的,故此,教師亦應以健康的心態面對工作和生活。

(作者凌文輇為廣州暨南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長,曾慶彬為廣州暨南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參考文獻
1.李作佳、郝偉興、周秋華、張道新,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中國民政醫學雜誌,1995年第七卷第六期
2.何鵬、王芳芳,太原市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中國公共衛生,1997年第十三卷第九期
3. 翟宏、博榮,心理健康的評價指標與心理健康標準,贛南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四期
4. 盧林發、蕭麗萍,港穗兩地中學教師對「好教師」的觀感,教育研究學報,1988年第三卷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