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 2003年6月
編者的話 首頁

經驗分享
>> 請伸出你的手
   不是指責他,而是扶他一把
文•盧蘭馨
      巴波沙中葡小學實踐評量改革的經驗分享  

  面對備受應試教育的壓力、學生間的能力差異、學習興趣低落及教學進度的緊迫等迷思困擾多年而苦無解決良策的教師,作為學校的領導人,能不設法尋求舒憂解困的契機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習和反思,千禧年初巴波沙中葡小學成為了本澳首間參與「校本多元智能學習評量系統行動研究計劃」的小學,於是「多元智能理論」便成為我校教與學的指導思想,並緊密地與辦學宗旨和發展願景統合在一起實踐。

  尊重學生間的個別差異是我校的校園文化之一,也是多元智能教育的四大教育原理之一,因而在對學生的評量方面也有很大的啟示。首先,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和不同組合擁有語言、邏輯教學、空間、身體動覺、音樂、人際、內省及自然觀察者等八種智能,致使每個人的智能都因種種的差異而各具特色。由此我們了解到學校裡應沒有所謂聰明、愚鈍及「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都有其出色之處,所以,我們應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對待每一個學生,在樂於以不同的角度去評量、觀察和接納他們的同時也盡力尋找、發掘和配合他們身上的閃亮點去激發其內在的潛能;其次多元智能理論強調:智能的本質很大程度表現在個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為切合社會的需求而有所創造的能力上,而這些能力絕對超越了傳統的教學和評量所關注的重點。因此,我們明白到教師不但要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尤其著重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於是我們引入多元化的評量,並使其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的實際環境加以聯繫,以便他們在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盡量表現出來;再者多元智能理論提出:每個人都同時擁有不同智能的優勢與弱勢,更在充份表現自己的優勢智能的同時,也將其優勢智能的特點去改造弱勢智能,並使之找得可能發展的機會。於是,我們實行欣賞教育,相信每個學生都是有能力的人,樂於啟迪他們不同的優勢潛能,並給予充份的肯定和鼓勵,以便其自尊和自信心得以建立,同時亦設計相應的個別化教學計劃以達“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目的。最後,多元智能理論堅信:每個學生均有其不同的學習目標、意願、方式和步伐,由此,我們在觀察他們的課堂內外活動時,設法通過他們在「知、情、意」各方面的表現,尤其在學習動機、態度和要求上加以認同和配合,並盡量關懷、照顧學生的智性和感性需求,以便藉著所展開的多元教學活動達致適性發展的理想。

  既然,多元智能理論給了我們上述的啟示,因此,三年前我們在對全校學生之學行進行評量這問題上,參考「哈佛零方案中藝術推進計劃」(Harvard Project Zero's Arts Propel)所採用的評量基準,配合我校的實際情況作出適切適性的實驗—— 設計了「自我提昇獎勵計劃」及「好學生護照」兩個評量模式,肯定學生在八大智能領域內付出的努力。

  「自我提昇獎勵計劃」的理念是在尊重學生之差異性的同時也刻意地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喚起他們的進取心,為此我們對學業的評量制定了幾個原則:

 1. 差異性原則:尊重個別差異是多元智能論的四大教育原理之一,因此對學生的學業評量,要根據他們不同的智能表現和不同的智能特點,採取不同形式和要求,以便學生因應各自的優勢,獲得成功的體驗。在弱勢智能方面,他們可按照各自的實際能力,與老師商議,共同訂定具針對性和可行性的學習提昇計劃和教學適應計劃,並共同努力向目標進發。
 2. 綜合性原則:評量的目的之一是要知道學生是否學會、是否能學以致用、是否能藉啟迪了的潛能來培養出當前社會渴求的多元才能,所以,我們要求在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評量時必須注意知、能並重,適時適切,同時又要與生活相結合等作多方面的評量,以便他們利用優勢去解決問題和培養創新的意識;並藉此激發弱勢的改善。
 3. 全面性原則:中葡教育的評量一直以來都是以持續性評量為主軸,多元智能論亦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不同表現。因此,我們堅持要做到平時與測考並重、口語與書面並重、實作與卷答並重等作全方位及全面性的評量,並把其點滴成果累記在個人提昇冊中,給予適時獎勵,以減輕學生對考核的恐懼和抗拒心理,以燃點他們不同的亮點,擁有各自成功的經驗,達致適性發展。
 4. 激勵性原則:多元智能的評量是一種「找優點、找特長」的典型表現,故對學生的學習評量要著眼於為他們創設種種具支持性的機會,使其能在充分發揮、展示各自不同的潛能之餘,設法消除“事事不如人的自卑感”,同時更獎勵朝著自定學習目標而有所改進的學生,使他們都能看到自己的優勢,並能以優勢來彌補因弱勢而受挫的信心,從而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去克服弱勢的困擾,去爭取逐步提昇的鼓勵,繼而誘發其對學習的興趣。

  多元智能的理念是關注每個人的智能表現,身體動覺有優勢的並不比語言或邏輯數學強的差,我們只要有某些優勢,並能把它發揮出來就是好。因此,在推行「自我提昇獎勵計劃」的評量時,我們鼓勵老師給予正分,而不是給負分,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為該學生答對了多少,就應取得多少分,再加上其實際的能力、對學習投入的心力以及對既定的目標所追求的過程,才給予評定,因為這是他從「學習得來」的真實表現,在心理上已經是一種認同,更是一個鼓勵的出發點。我們這樣做並不是暗示學生可以降低自己的目標和對自己的要求,而是教導他必須面對自己能力強弱的現實,找出自己哪裡學得不好,努力補進,才有可能「下次會更好」。我們更知道,自尊和愉快的感覺來自征服挑戰,克服困難,來自所有的成功與失敗,它是果,不是因,因為它是在學生學會「有好表現」之後,隨之而來的副產品,一旦他們有了「自尊」,他就會愈成功,他就會更愉快,也會爭取更大的進步。這也是我們設計「自我提昇獎勵計劃」的目的。從實踐所得每個肯作出自我提昇計劃的學生,當他從大家的掌聲中取得努力掙來的獎勵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變,變得更積極地參與制定自己的學習目標、評量標準,並實際地評量自己努力的表現。我們希望通過各種形式,運用不同的評量手段和方法去支持學生建立自尊心,激勵進取心,使他們每學年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昇,感受到評量的必要性和積極性,在他們的成長路上鋪設四通八達的輕鐵朝著各自的目標進發。

  至於「好學生護照」的理念,是基於“孩子只能成長一次”,童年的教育可一不可再,因此,我們有責任為他們創設一個具有人文關懷、歡樂和諧、積極向上的成長環境,將理解與正向要求、愛與把握時機、寬容與不溺愛等觀念與家校的教、養結合起來,幫助學生們在自立、自信和自強等思想上得到充份的培養,同時亦使他們在內省與人際智能上得到發展,以便成為“澳門健康成長的新一代公民”。

  對評定獲發「好學生護照」的學生,我們有以下的評量原則:

 1.目標性原則︰配合每學年的教育計劃,訂定每月評量的具體行為目標,師、生、家長參與,協助學生調動內因,認真反思,朝著目標,勉力奮進。
 2. 全面性原則︰每月的評量內容,與學生們日常生活緊扣,且就學校、家庭、同儕、社交等各方面的表現提出及時適切的反饋和建議讓他們堅信若要生活得快樂、融洽和美好,對思想品德的全面培養是絕對重要的。
 3. 綜合性原則:評量之工作由教師、家長、學生本人三方面按其對每月主題的實踐表現,分別評量,共同完成,綜合計算。
 4. 持續性原則:整學年分十個主題有序地進行評量,學生因得到即時的回饋,在家長與老師的協助下主動改進,累積成果以取得頒發護照的資格。
 5. 表揚性原則:以積極、正面、表揚及鼓勵的形式,關注學生的點滴改變,讓他們在正增強中反思進取,在鼓勵中自我成長。表現良好的獲獎貼紙,貼集在存摺式的冊內,以備學期終結總計,結業禮時頒發。

  通過「好學生護照」的頒發,營造了一種主動溝通的和諧氣氛,在教師、家長和學童之間架起了一道情感的橋樑,家長可以及時客觀全面地了解子女的表現,因此,在親、師間新增了相互支援和協作的話題;學童們可與父母坦白地表達自己在家庭或學習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因而,在親子間多了彼此關懷與體諒的機會;學生由於有了這條與老師溝通的捷徑,在家庭和學習生活上多了及時的指導和諮詢,於是,在師生間建立了關愛、期望和鼓勵的關係。其中最為興奮的要算是全校的學生,因為有了參與對自己表現的評量,他們亦樂意藉此機會對自己的思想品德仔細反思,作出認真的回饋。在實踐中家長和老師均發覺學生們除了正視自己的不足注意改善外,在校也主動尋求與師友的溝通及交流學習的有效途徑。在家裡亦有“自己事自己做,家裡事幫忙做”的好表現。內省與人際智能優勢的學生由此更發亮光,較弱的也因此得到提昇。

  評量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起著檢查、促進、鼓勵和反饋的作用,對教育的效能佔著重要的地位。傳統的學、行評量對師生的精神及心理或多或少都有負面的影響,學生更因長期處於被動地等待評量的不良狀況,產生不安、逃避、厭學及拒學等行為,為此,我們嘗試設計了“自我提昇獎勵計劃”及“好學生護照”使評量的制度人本化、個別化、經常化;評量的方法多元法、目標化;評量的內容具體化、生活化;評量的結果訊息化、兼容化及進取化;以期把被動的評量活動,通過積極的參與,變成正面的,主動的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管理、自我表現、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的過程,期望可以幫助學生逐漸成為學習的中心,獲得獨立,自主發展的空間和能力。

  從差不多三年的實踐中,我們不敢自詡已有多大的成效,但眼看著獲獎勵的學生逐漸增多、感覺到學生的學習態度及表現不斷改變及分享了他們獲得鼓勵時的喜悅後,使我們真正體會到:當我們張口要責備學生時,應先想想:他已出了多少力?為甚麼不把指責的手指張開來,變成鼓掌的手?為甚麼不伸出大手牽著小手齊步向前走?

(作者為巴波沙中葡小學校長)

參考書目:
1.張國祥 ,2001,桃李芬芳,香港晶晶
2.張國祥 ,2003 ,如沐春風,香港晶晶
3.張國祥/盧蘭馨 (2003編印中) 孺慕樂儀 ,澳門大學
4.郭俊賢、陳叔惠 譯(1999)落實多元智慧教學評量,台北,遠流
5.郭俊賢、陳叔惠 譯(1999)多元智慧的教與學,台北,遠流
6.梁雲霞譯(2000)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台北,遠流
7.Harvard Project Zero and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c.(1991). Arts PROPEL:An Introductory Handbook. Available from Harvard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02138.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