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02年10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教 育 研 究
>> 從質性研究的視域探討初中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看法 文.黃素君
 
資料整理及分析

訪談經被訪者同意,用錄音機記錄,並用「紮根理論」整理資料。有關這理論的資料可參考徐宗國譯(1997)的《質性研究概論》。

經分析,我們按內容及主題的相關程度,歸納了七個主題如下:

對自殺的看法 在訪談前,我們讓受訪者閱讀一則關於香港初中生自殺的報導。兩位受訪者都不約而同將之評價為「傻」,由此可反映出他們都否定自殺的行為,並認為自殺既是一個消極行為又不能解決問題。

對生命的看法 陳芷瑩對未來很有計劃,並充滿希望。她是一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很清楚為人子女的責任,所以不會輕易放棄生命。而Jimmy就比較著眼前的事物,對未來沒有打算。因為他沒有擔心將來的問題,他所承受的壓力會比陳芷瑩少。

與家人的關係 陳芷瑩對生命的積極性,很可能受家庭影響,而Jimmy就正正反映大多數青少年與家庭疏離的關係。Jimmy認為長輩並不了解年青人的心態,彼此有隔膜,欠缺溝通。因此,許多青少年就如Jimmy一樣,沒有主動與家庭溝通,家人對他們影響較少。這樣,他們價值的參照很可能是來自朋輩。下面,被訪者更清楚的指出朋友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及對其可能的影響。

朋友的地位 就假設題的回應[若你是自殺者的朋友,你會怎樣做?],陳芷瑩認為社工可以幫助每一位青少年解決問題。她認為同輩的思想並不成熟,未能協助其解決問題,她可能與朋友欠缺共同認知基礎。因此,每遇難題,她必先尋求成人幫助。在Jimmy心目中,當要尋求協助時,朋友的價值很高。他有困難時會找朋友,同樣地,他認為朋友有困難時亦需要他的幫忙。Jimmy認為與朋友沒有隔膜。對Jimmy來說,當要尋求協助時朋友比家庭更為優先。這可能建基於朋友間的共同認知基礎。由此看來,青少年處於成長階段中,需要周遭的人認同。他們在成人中未能取得認同時,便靠向朋友。因此,年青人的價值觀來自與他們有共同認知基礎的人。

對「偶像」的看法 陳芷瑩和Jimmy都不約而同認為偶像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他們認為,在報章上知名人士和影星的意見會令青少年對事件印象更深刻。偶像崇拜為青少年次文化,表現於「行為取向易受同儕認同影響」(張春興,1986 )。 Jimmy亦有崇拜偶像,顯然他有自我失落的困擾,需要用朋輩確立自我形象及價值。而陳芷瑩則崇拜海倫凱勒,而非明星,並一再強調明星對自己無影響。在受訪過程中,她是兩人中年紀較少的,所以她的言談舉止都盡量表現得很成熟懂事,從而希望得到成人的認同。

影響情緒低落的可能成因 陳芷瑩及Jimmy皆表示有不快的經歷,但事件的性質並不相同。Jimmy的不快是「輸波」、或是學業成績低落。Jimmy的世界多以自我為中心,為他來說,與家人的隔膜甚至不和諧,也不會影響其情緒。 陳芷瑩的「不快」涉及到人際關係,如父母吵架、被同學針對,是較長遠的,故對其情緒所構成的影響不同。此外,陳芷瑩認為她的朋友不會自殺,因為她說:「暫時都仲未聽到談戀愛的問題......」,證明她認為戀愛可成為青少年的一大煩惱。

處理情緒問題的方法 兩位受訪者在解決其困難時,都運用了內在及外在支援方法。外援方面,兩者都提到尋求社工的幫助。這很可能是由於校方有聘請社工的政策,且建議學生遇到問題時積極向社工尋求協助。為Jimmy來說,這只是然的處理方法。實際上,他表示從來且不會找社工幫助,他會找朋友幫忙。陳芷瑩在然和實然都行動一致,除了積極找社工幫忙外,還會主動與家人分憂,就正如她所說的「起碼大人經驗過,比同輩多人生經驗」。她認為長輩的建議比同輩的來得可靠。Jimmy 表示,當朋友不能夠助他解決困難時,他便「儘量忘記」不愉快經歷。從心理學角度,這是納於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s)的壓抑(Suppression),即積極忘記不快的經驗,個人意識(或半潛意識)地去控制真正感受或引起緊張的思想,然後去想或幹其他事以擱置不安的思想(艾金森等,1992)。陳芷瑩則在尋求外在支援前採用攻擊性防衛機制的轉移(Displacement),她試過「上網打小人」、「買書」去發洩其不快,其處理方法是替代方法的移置,即指個人因某些原因不利用直接方法,而用間接方法,去宣洩情緒(艾金森等,1992)。

總結

綜合上述的分析,家庭、學校及朋輩對青少年於生命的看法有重要的影響。在整個受訪的過程當中,兩位受訪者都表示會尋找社工、朋友、家人的幫助,或是自己嘗試解決問題;但對於尋求老師的協助仍有所保留。而這現象很大程度是基於現今的學校制度只著重灌輸知識方面,而忽略學生成長中待人處世的需要。在解決問題的事件上,可見學生的求助對象由以往的老師轉移到社工。且當學生遇到生活上的疑難,通常會在找社工傾訴前,尋求其他的解決方法,當中的過程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更是難以估計。此外,傳媒亦是引發社會問題的其中一個原因,今天的傳媒,報導有欠中肯。澳門與香港只是一水之隔,而香港的傳媒比本地傳媒對澳門更具影響力,所以香港傳媒的質素對澳門有直接的影響,更甚者扭曲價值觀,這些都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由此種種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學校似乎未有多加正視。

建議

綜合上面的結論,我們發現學校對學生解決困難、面對危機的能力並沒有多加培養。學校的功能已被細分到剩餘知識的傳遞。社會、學校、老師、甚至家長都只著重學生學業上的成就,而忽略他們在成長中的各種需要,特別是對生命的重視。因此,生命教育在教育改革中重新定位。生命教育的重心是教育青少年生命的意義,重點是教育學生如何認識生命、面對生命、實踐生命,使學生成為一個素質及品德修養兼備的人。要落實推行生命教育,使學生能夠真真正正得到全人發展。生命教育包含範圍很廣,但主要是教育學生:何謂生命?如何實踐生命以達到一個豐盛人生(蕭玉伶http://guidance.ncue.edu.tw/prm13.shtml) 。

黃成榮先生認為學校應用放棄一、兩科學術科目來上「生命教育」課,而且亦應有一套全面的教材(大公報,2002年3月26日)。可惜,香港及澳門都沒有把「生命教育」納入正規課程。要有效推行生命教育,除了要學校、家長攜手合作外,社會亦有責任。社會不應再以「學歷」掛帥,應該注重人的全面素質。

除了把「生命教育」納入正規課程,推行課外活動是其中一個折衷的方法。例如舉辦一些訓練營,或由學生自己主導搞興趣班、活動等,使他們能從經驗中學習,培養他們獨立、自主、堅毅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推行不應是「潮流」而是持續發展。作為準教師,我們認為推行生命教育是有必要的,因為尊重生命是無分國界的,預防勝於治療,因此學校應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

由於是次研究所涉及的訪問人數較少,未能將研究結果普遍化,因此我們建議多作這方面的研究,以深入探討。

(作者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

參考資料

1.《亞洲週刊》,2002年4月29日 - 5月5日,“社會:逆境自殺多,民間搶救忙”,48 - 49頁。

2.《香港大公報》,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黃成榮: “生命教育刻不容緩”,2002年3月26 日,教育B02版。

3.《香港明報》,“女生情困 同學陪死” 2002年3月18日,A1版。

4.艾金森、西爾格德著,鄭伯洪先遠編譯(1992)《心理學概論》。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5.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 ── 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杭州市,浙江教育出版社。

6.陳昭郎(1992)《傳播社會學》。台灣,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7.黃素君(2000a)“ 「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方法之一 ── 兩個在職進修教師的故事”載於葉國洪主編《教師在職進修與終身教育(華人地區)國際教育研究會論文集》。香港教師中心教育研究小組。

8.黃素君(2000b)“眾裡尋他之故事研究法:澳門教師掠影”載於《 「澳門教育如何邁向新紀元」教育研討會論文集》。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暨青年局。

9.黃素君(2002 編印中)“建構一個立體的「創思教育」觀”載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暨青年局主編《創思教育論文集》。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

10.蕭玉伶“團體輔導工作資訊網∼生活領域團體輔導方案∼生命教育”

11.Fromkin, V. & Rodman, R.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Fifth Editi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2.Stenhouse, L. (1983)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einemann London.

13.Strauss, A. & Corbin, J. (1997) 徐宗國 譯 《質性研究概論》(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巨流圖書公司。

14.Vong, S. K. (2002) Re-searching and Re-telling the Stories of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in Macau.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PhD thesis unpublished.

15.http://guidance.ncue.edu.tw/prm13.shtml

16.http://www.nioeara.edu.tw:82/basis3/34/gc13/htm

17.http://wwlife.slhs.tp.edu.tw/learn/learn-main-2-2. htmv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