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02年10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教 育 講 場
>> 分數失效因素分析 文.何錫江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一直獲得廣大教師所認同,分數一向是傳統應試教育中教師的得意教學手段,過去教師通過分數去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控制課堂紀律。然而時移勢逆,分數效應已在當前教學中作用逐漸消減,教師以前手中的令箭(分數)如今漸變成雞毛。

在澳門的教育環境裡,測驗考試的分數一直關係著學生的“生死存亡”。幾乎在各間學校的學生規章裡,都詳細地指出:多少分以下不能補考、多少分以下不能升班或要求離校、多少分合格、多少分屬於優/良/中而獲得何等獎勵等。從分數釐定學生的學習水平及能力的思想在過去一段很長的時間裡佔據著整個社會和校園。而莘莘學子一直在這種評價觀念中學習,有些質優的精英,背記功夫一流,理解能力亦不俗,於是扶搖直上獲得好評。有些“資質”欠佳,被淘汰出來,其中不能面對壓力者甚至走上自殺的道路。在教育資源緊缺的情況下,社會只能保持在精英教育階段,只有少數人能獲得寶貴的學位,整個教育環境的學生分佈呈金字塔形狀,無心向學者、資質愚鈍者、頑皮反叛者由於失分過多加上累犯校規,無法達到塔頂而被淘汰,只有那些勤勤懇懇、聽講聽教、成積彪炳的學生才能博取豐厚的成績和教師的良好印象而保留下來,這就是分數作用的原理。據統計:1986年全澳門小一學生5621人,自此十二年間,連同歷年留級生 3891人以及中途入學448人,到1998年,在9960人中能高中畢業只有1981 人,成功率僅為19.9%,總留級數字為9486人次,幾乎平均每人留級1次,整個過程淘汰了80.1%的“差生”,而只留下19.9%的“精英”,這是一個多麼壯觀而又慘烈的過程啊!

過去,學位異常緊缺,導致一般收入家庭的孩子競爭學位顯得異常激烈,因為大家都知道,獲得學位要麼花大筆金錢出國,要麼靠高分數去爭勝,而分數就是當時評核優劣的最重要指標,就這樣,教師手中的分數法寶萬試萬靈。因為分數的背後象徵著獎賞、前途、升留級、離校失學,分數內裡隱含著巨大的可預期利益,學生心甘情願地追求著分數,教師在教學中亦可運用技巧,調整測驗考試的密度、深度、廣度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保持紀律。可以知道,學生學習動機要麼是追求獎勵或榮譽,要麼是追求學問,要麼是害怕失學而被迫學習。

而到了今天,分數失效意味著教師的一個教學控制手段失效,由此而繁衍出不少教學問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由於下列因素造成:

1.社會從精英教育過渡到普及教育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教育資源不斷增加,基礎教育開始從精英教育階段向普及教育過渡,越來越多學校的出現意味著學位越來越多,供求關係發生變化,學生越來越容易獲得學位,過去被認為是“差生”水平的同類學生能保留在學校裡,教育從金字塔形態轉向柱狀,能走到頂點的學生不一定是精英。由於獲取學位讀書相對容易,“差生” 的被迫離校失學壓迫感降低,學生不夠分數而要求離校的規條開始失靈,學生多科不合格仍能留在學校裡,甚至能升班,分數對這部份學生的作用漸減弱,最後失效甚至失敗。

2.政府及社會反對學校隨意開除學生。青少年問題一直困擾澳門多年,失學青少年離校後未能得到適當照顧和教育,並由於心智未成熟而誤入歧途,破壞社會秩序和安寧。政府及社會一直希望學校能“收容”他們,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學校不得不降低離校生的標準,一部份頑皮學生根本不受分數效應的約束。

3.學校為顧及經濟和生存問題必須要保持一定學生人數。由於近年不少中學新成立或原校內部擴班,學位供給大增,生源相對收緊,隨之而來的是教師隊伍擴大,新聘了的人手不能輕易解僱,學生成了學校和教師的米飯班主。過高的留級率會導致學生離校率升高,過多學生離校卻又得不到更好的補充,意味著要有教師失業。如是這樣,分數的壓迫感顯得越來越微弱。

4.社會廣泛宣傳不該單以學習成績釐定學生能力水平。素質教育抬頭把應試教育貶得一錢不值,教育界主張以多元標準評價學生的方方面面,傳媒亦大肆宣揚學生發展多種能力的重要性,鼓勵家長、教師、社會不要單以分數去判定學生,不少學校也紛紛開展第二課堂、課外活動......並引入評價機制去彌補第一課堂分數評核機制的不足。學生可以從分數以外去獲得好評,去追求可預期利益,分數機制更被削弱了。

普及教育既成事實,素質教育還未真正到來,各種各樣的學生均可能留在學校裡,測驗考試不再是教師的法寶,分數亦再不是學生的命根。大環境的改變,導致分數作用的條件失去,學生不再像精英教育時期那樣受到分數的約束,傳統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模式在分數效應失效的同時受到不同程度的動搖和考驗,在新的教學範式未生效之前,教學工作會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作者為培道中學教師)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