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02年10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教 育 講 場
>> 從國際視野看學校教育素質與平等-從PISA經驗談起 文.園丁
 

教育暨青年局於二零零二年七月一日舉行了一個名為《從國際視野看學校教育的素質與平等──從香港學生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劃(PISA)經驗談起》的教育講座,是次講座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香港學生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劃(HK-PISA)首席研究員何瑞珠教授主講。

何謂PISA?

PISA是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之簡稱,亦即學生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劃。它由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發起,並由全球超過四十個國家共同參與構思,是一項國際性研究計劃。這項研究的目的是評鑑學校培育學生面對未來挑戰的效能。香港學生基礎能力國際研究計劃(HK-PISA)就是由OECD統籌,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負責的一項協作計劃。

PISA研究計劃是一項三年一循環的計劃,每一循環皆具其研究重點,如二零零三年前的第一個循環重點是閱讀;而第二個循環重點是數學;第三個循環重點則在科學方面。由於每一接受測試的學生均須填寫一份問卷,故這項研究計劃能結合受測試者的背景資料進行分析。由於第一個研究計劃重點在閱讀方面,因此,閱讀約佔百分之五十的分數,數學和科學各佔百分之廿五,亦即在學生問卷中,針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問題便較其餘兩方面多。而在第二、第三循環中,數學和科學則分別在其循環中佔較多分數。

為何香港要參加這項PISA計劃呢?

對香港而言,參加類似的國際性研究並非第一次,而中文大學之所以承擔這個研究計劃,是因為PISA與其他國際研究不同,它的最大特點是:不選用共同課程作評核,而從日常生活取材;在設計問題時,能跳出課程,純以學生作基礎,由於不受課程的限制,能大大地擴闊了題目的範圍;其評核範圍是以一個十五歲的學生完成九年的免費教育後,在閱讀、科學和數學三方面的基礎能力,所以在設計測卷時多用真實情境,真實圖像。

從過去的一些國際性研究可得知香港學生基礎能力在國際上之相對水準,即反映教育的素質水平,但PISA研究計劃更重視的是「均等」,對不同階層孩子,提供同樣優質的學習。亦即無論甚麼階層的孩子,在透過學校教育後,在成長和成績方面都有進步;而這又是量度教育系統是否有效的一重要指標。

由此可見,量度一個教育系統或一間學校是否有績效,現在已不單看學校、排名,更要看其在照顧不同的孩子方面能否達至「機會均等」。但在研究上量度這方面是困難的,因為先要知道學生家庭的社經背景,才可知道學校在收到不同背景學生時,是否均等地讓他們成長。而從研究得知,學生基礎能力的水準與家庭的社經背景關係很大。一般而言,即學校在收到社經背景佳的學生的同時,學生的學業成績亦佳;但研究發現,有些學校雖收到社經背景較差的學生,但學生的素質亦可提高。因此,若能透過一個包
含對學生背景了解,對學校背景了解且有效的評估方法,便可得悉哪些學校表現遠遠超出水準;甚麼過程因素促使其超出預測值,從而透過一個研究鑑定出一個優質學校及造成優質的因素。

另外,近年香港作過多樣教育改革,以致迷失方向。因此,很需要一些研究數據及理據去判斷改革的方向是否正確。PISA研究是一項持續的計劃,方便看到一個地區或國家教育水準的變化。香港在一九九七年提出教育改革,而具體的措施在二零零零年逐漸推出,PISA正好配合香港教育改革的步伐;又能為它提供一個客觀的指標,因為PISA整套計劃提供了三個指標:一.基本能力指標: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三方面的成績。二.學習環境指標:根據學生及學校問卷資料,得知甚麼學習環境能促進基本能力。三.趨勢指標:因為是一項三個循環持續的計劃,於是便可知教改方向。

因此,參加這個計劃的目的是希望透過一個國際研究去了解香港教育的素質及均等。

實踐上的困難及解決方法

香港在參加這次PISA研究計劃的過程中亦遇到一些困難:例如人力及物質資源的重新調配;創立HK-PISA研究中心;評估的效能;抽樣及邀請學校;文化差異引起的翻譯問題;另外,如說服家長及進行測試,資料的輸入等亦是其中的問題。 

通過許多措施可解決以上問題,例如在說服家長方面,研究機構承諾把評鑑結果告知家長,使之了解學生的成績。在學校方面,除承諾把評鑑結果告知學校,使之了解學校成績相對於國際水平外,更會承諾對個別學校的測試結果絕對保密。另外,由於接受測試之學校需作出某方面配合,故會給予他們一千元以作補助,而部份學校會利用該款項,為願意受測試學生舉辦燒烤或獎賞,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這個研究計劃。

初步研究結果及期待

PISA的第一個循環已完成,並已公佈了三十多個國家的情況,而那些在其他國際研究上,獲得在閱讀方面名列前茅的國家如芬蘭等,在PISA研究中亦取得一樣的良好成績,同時亦發現日本成績稍升,英國則素質高,但極不均等。

香港方面,現在已參加了第一個循環,正開展第二循環;而從預試的初步研究結果顯示,與學生閱讀學習能力有關的因素是:閱讀時間、閱讀書類、家中藏書及學生態度。其中發現,學生閱讀時間越多閱讀能力越好;而書種方面不宜選讀港版娛樂雜誌;家中或社區的藏書量要多;而閱讀態度越早培養越好,以上
種種均有助提升學生基本閱讀能力。

至於對剛完成了第一期的正式測試,主持計劃者期待:一.希望找到在家庭層次中,甚麼因素造就學生成績優異,而又均等;二.學校中有何特別的教學措施促使學生成績轉佳;三.希望在這第一個循環中取得香港的平均水準及均等的指標。

香港方面希望藉著參與這項計劃能夠找到:一.素質/均等指標;二.找出家庭/學校中影響素質及均等的因素;三.教學改革的成效;四.教學語文政策的運用;五.閱讀文化政策的制定;六.學生自主學習的形成。

何教授個人方面,更希望在華人社會,如香港、日本、韓國、中國、泰國,甚至澳門建立一個有系統的研究資源網絡,以比較不同地方家庭、政府政策的特點、學校的特質、家庭的特質,如何塑造現有的教育素質和均等的問題。

結語

有時候,教育改革會使方向迷失,遺漏了主角,但其實主角要求很簡單,就是要有足夠的空間,要給孩子創造自主、自足的學習空間。自主,即由自己的步伐去學習;自足,即讓孩子自覺每走一步都能有所得,感到滿足。

澳門,若要考慮開展這項PISA計劃,可直接與 OECD聯絡;但由於它牽涉到龐大的人力資源,所以要細加思量。而站在需要一個指標去察視教育改革的進度,了解甚麼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影響整體的教育素質和效能方面來考慮,PISA這項研究計劃是極有價值的。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