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02年10月
編者的話 首頁

教 育 改 革
>> 對全面檢討教育制度各抒己見
 

專訪教育委員會教育制度檢討工作小組成員劉羡冰女士,唐志堅先生

劉羡冰女士訪問錄

教育改革 勢之所趨
本澳教育應該要改革,而且要作真正的改革,要對二十世紀的教育進行深刻的反思,針對未來作出教育政策的調整、方法的改進和觀念的更新,根據教育理論改進我們的工作。教改不應是為了某些政策或目的而披上漂亮外衣。事實上,教育是無時無刻都在改革的,例如昨天的課上得不好,今天也希望能有些改進,但現在我們要求的不是這些零碎的改進,而是一個整體性的大改革。

週期性長 不宜急進
教育是要穩定的,不可以急風暴雨地改革。現在一個人從初入學到高中畢業需要十五年,讀完大學就要十九年。至於讀完大學是否就代表很有學問呢?他只是掌握了分系科目的入門而已。現在的教育週期性很長,如果一年改,三年後又改,五年後又再改,這樣受教育的延續性必然受到衝擊。因此,教育改革是必需的,但一定要審慎行事。

長遠規劃 回應轉變
澳門教育必須進行改革,主要因素是由於澳門回歸以後,教育由外人管治的教育改變為特區政府的教育,這是根本的轉變。官校與私校的差距,實際是一種殖民政策的殘留,雖然,歷史殘留的問題我個人主張不是要一兩天去改變,但必須要正視,不可以讓它延續,要解決,要縮短差距;我不是說這裡付多少錢,那裡付多少的問題,而是思想觀念的一種徹底改變。過去,葡國人管治的政府,會認為葡國人應該享受一些特權,但現在不可以,不論官校或私校,中文、英文或葡文學校,都是澳門的居民,應該享受同等的權利。過去葡國人管治時,只要澳門居民沒有太大的意見就滿足了,但現在不行,教育不只是為居民的今天服務,而是為居民的明天服務。我參與澳門教育立法,在教育委員會工作近二十年,以前的政策全部都是來自葡國官員,但現在應該是為本澳居民負責、為澳門明天負責的政策,中間是具有很大差距的。以往怎樣向政府提意見,與今天怎樣去提意見都不同了,因為過去政府未必有一個長久的規劃,現在要求政府有一個長期的規劃,使澳門居民的教育文化水平能不斷提高,要看遠一點,有一個較高的視野。

面對競爭 唯有改革
二十世紀末的二十年,所顯現的是一條知識經濟、知識社會的道路,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澳門必須根據全球一體化的變革來尋求自己的路向,澳門不會是世外桃源,世界人民怎樣變,世界教育怎樣變,澳門也一定要適當地調整。教育已走向國際化,現時內地已有不少青少年到外國讀中學,香港從八十年代就開始,因為應試教育犧牲不少青少年。澳門可能經濟條件較差,到外國讀中學的人數還不多,但回內地的已有不少,而未來這種趨勢會不會繼續加強呢?實在不足為奇,如果澳門的教育辦不好,市民不接受,那麼,誰都會放棄它。所以,本澳教育一方面要與外地接軌,一方面又要與外地競爭。而在本澳區內,教育亦面臨競爭,除了部分未入網學校之外,入網學校投入的教育成本基本上都一樣,而本澳80%學生均入讀入網學校。由於近年出生率下降,目前已有16至20所幼稚園招生不足,明年應該會增加至20多所。當然,政府應作出一些幫助解決問題的政策,但問題不可能全部解決。良性競爭可以加速教育質量的提高,學校本身必須要有一種更新的精神,這樣才能在競爭中不斷提高,才能生存、適應。在現時的情勢下,不想造成惡性競爭,互相踐踏,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

進行改革 先辦試點
教育具有長效性的特點。幼稚園,週期是三年,一條龍學校,週期可以是十五年,所以改革何時才看到成績?可能需要十五年後。這就是教育的長效性,也是教育的特點。週期長決定教育改革要十分謹慎,因為成績不是一下子可以看到。我認為,教育要進行改革,一定要進行一個有政府支持、家長同意、有先進理念指導的改革,這是三大必要條件。而且,應作試點進行,試點成功後才全面推廣。試點不需要很長時間,最近在珠江三角洲看了數間小學幼稚園英語改革的試點,他們引進外國先進經驗,並結合本地的實況來進行試驗,只需大約三年就做出成績來。本澳教改除了可以吸收內地經驗外,還可以吸收台灣、香港、國內、美國、澳洲等的經驗。只要好的經驗,我們都可以吸收,這樣,教改便可以快些,少走彎路,多些益處。

家長認同 事半功倍
教育改革的關鍵在於第一線的教師,任何最好的教學理念都要依靠教師去做,否則不可能成功。聯合國教科文的主席曾經指出,任何教育改革沒有前線教師參與,就一定不會成功,亦不會實現,最多只是一本著作。當然,如果牽涉到制度上的改革,例如課程上的改革,評核制度上的改革,則非要學校領導與教師積極配合不可,同時,政府亦要扮演一個角色,例如改革是關係到教材,關係到各科互相配合,關係到整個教育制度,就需要吸取專家意見及外地的改革經驗,審慎進行推動,而學校則可以在能力範圍內推動一校的改革,老師可以在自己的課堂、科目,因應自己的條件進行改革,所以我認為總的改革大家都有不同角色扮演,如果政府積極,學校領導積極,則教師不行動也不成。當然,教師行動也受條件限制,只能在局部範圍工作。教育改革不能取得家長的共識是很難進行的,他們表達意見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舉手(即贊成),二是動口(即表達意見),三是動腳,也就是不會跟你說不同意,只是把孩子轉到別間學校。任何改革都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如果你要家長與你同甘共苦,願意去冒險,那麼你一定要尊重家長,取得贊同。近二十年本澳移民人數比過去多,家長的眼界也擴闊了不少,有些家長回上海、廣州等地都看到改革,所以不要把家長都看成是保守、傳統的,其實,家長中也有很多是贊成改革的。經常碰到一些家長,他們也會跟我談論教育理念,所以,只要學校敢於宣佈按照某種新的理念,訓練老師,照這樣的路向進行改革,相信是會得到部分家長同意的。總之,不要把家長看得太保守、落後,其實家長有很多觀念都改變了。我覺得整個社會在關注教育改革上都很有積極性,所以,我鼓勵教育界可以大膽走出改革的道路。

教改方向 發展潛能
二十一世紀主要競爭的不是誰擁有多少石油,誰能夠生產多少汽車,而是人口素質如何,就是人的發展。所以,教改目的就是使到人的潛力能夠充分發展,我認為這就是教改的方向。現時最流行的多元智能論,提出人有多種智能,但是我們現在的筆試制度最多只考到其中的三種智能,所以是否能識別學生真正的智能?學生因為這樣考,就這樣學、這樣溫習、這樣準備,而教師上堂又按照考試的模式出題給學生練習,練完就去考,這樣,學生實際上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封建時代中國以前的書塾個別教學,容易做到因才施教,但那時經濟環境不好,只有少數人有書讀。工業革命以後,從那時開始,班級授課成為了世界潮流。現在,所有人都有機會讀書了,但又變成了工業化生產的教育,缺乏因才施教,人得不到充分發揮,強調了共性,缺少個性;強調了統一要求,缺少了個別啟發引導。人就好像一個礦,要把礦充分開採,所以,教育一定要讓人的潛質得到充分發展。

不同角色 推動教改
在教育改革中,我會扮演多個角色。一,我扮演中介人的角色。由於代表中華教育會,我需要將全澳範圍內收集到的,包括校長、主任、教師的意見傳達到教委會。當然,我們的意見只是一部分,但如果意見是合理的、是推動澳門進步的,我們當然希望在檢討教育制度的時候得到重視,並掃清一些阻礙發展的東西,讓教育能順暢發展。第二,我會起著一個專業人士的作用和角色。作為教育委員,又是教育會的一份子,知識面一定要比較廣,所以,我會力求關注社會發展,參考各地文件,了解各地訊息,冀望能在教委會上提出專業的意見。第三,我認為自己是作為一個公民的角色。我一生都在教導學生成為一個負責的公民,教導學生做人,自己都應該要做一個盡責的公民,要從澳門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去研究澳門的教育問題。在教育委員會上或任何一個教育問題的處理上,我都會給出一個負責公民的理性意見。

下一頁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