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02年10月
編者的話 首頁

人 物 素 描
>> 專訪:陳子良老師 特約記者.鄺耀忠
 

「除了不斷的課堂教學之外,我想只談三件工作;一是建立歷史專用教室,二是成立培正史地學會,三是輔導學生撰寫歷史報告。......」

由於工作的關係,筆者多年前有幸認識陳子良老師,因為過去有一段時間他經常到教育資源中心製作及整理他的教材,當時筆者曾協助過他。陳老師學識淵博,為人健談,亦無架子。一次在教育資源中心與他碰面的時候,筆者曾表示對他主編的《澳門百業》很感興趣,之後每年培正史地學會出版的《紅藍史地》及單行本《澳門百業》都托人送我一本。今年他要退休了,筆者便策劃了這個專訪。

陳老師在澳門教育界服務到今已整整四十個年頭了。早前先在勵群中學教了九年,再轉培正中學任教了卅一年。四十年來陳老師都主教歷史科,也曾兼教國文和地理。

在一個陽光普照的下午,剛踏入培正中學校門,陳老師面帶笑容迎了過來,在他引領下,我們到達教學大樓四樓的歷史室,剛坐下,他便遞上了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礦泉水,我們的訪問便開始了。

記:您的四十年教學生涯中,有哪些事可與我們分享呢?

陳:除了不斷的課堂教學之外,我想只談三件工作:一是建立歷史專用教室,二是成立培正史地學會,三是輔導學生撰寫歷史報告。

建立歷史專用教室

歷史室由一九八六年開始籌備,到一九八八年正式使用,足足花了兩年時間,這一時期,我的全部課餘時間,都用在規劃、搜集資料與實物、製作模型等工作上。期間得到學校、尤其是當年康校長的支持,同學創造性的製作,師友的關心和捐贈令我感動。而這兩年也是我相關知識的豐收期。我必須翻閱大量資料,選取有代表性又有可行性圖片或實物,諸如西安的秦半兩、漢五銖、山東的黑陶、洛陽的唐三彩、宋代以後的青花、五彩、鬥彩等瓷器的仿品,又如在“爛鬼樓”搜集的唐代開元通寶,宋、明、清的通寶、元寶等古錢,逐一把它們搜集起來。其中部份物品是由學生親手製作的,同學們創造性的仿製、複製文物技巧之細緻、迫真令我嘆為觀止。其中被我定為“鎮室之寶”的“候風地動儀”,是一個全由“廢物”製作的“寶物”,更令我拍案稱奇。其他如仿製歷代服裝、青銅器都是同學們的心血結晶。這不是一些簡單的“勞作”,而是經閱讀資料,研究代用品,甚至先行學習一些工藝製作程序方能動手製作的,同時還要編寫一份包括製品年代、背景、用途、代用品名稱等資料的報告,製作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歷史室缺了這些仿製品,我想會失去一半的光彩。

歷史室內的石器、玉器、武器等都很難得到,在我感到為難的時候,老師、朋友、校友送來了。較大的幾件武器,甚至是要動用貨車送來。而其中的一套“曾侯乙編鐘”是本澳一間貿易公司以特惠價錢賣給我們的。歷史室另一個寶藏是約三千本的歷史專業書籍、雜誌、圖片、畫冊,除了部分由已故韓一英老師捐贈之外,都是我歷年搜購所得。

歷史室的建立,是澳門和鄰近地區的首創,它還有待完善及不斷隨時代的進步而改進。

成立培正史地學會

記:培正史地學會在學界已廣為人知,請問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陳:史地學會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十月。當時我校社會科(包括歷史及地理科)已分別建立了歷史室和地理室。我和地理科黃就順老師有了一個共識,就是試圖成立一個中學生的學術組織,其宗旨為促進同學了解澳門,認識祖國,放眼世界,提高史地科之水平及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這個團體很快便獲得校友和同學們的認同,它的活動到現在已超過十個年頭了。

史地學會的主要活動包括:組織參觀考察,舉辦圖片展覽,進行社會活動,編輯出版書刊和宣傳環保意識。

考察地點包括本澳、廣東,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帶,遠至中原、華東,甚至葡國。

十年來史地學會在校內舉辦的圖片展覽,累計已超過七十次,且曾為澳門大學製作了名為《澳門廟宇》的專題圖片展覽。

《紅藍史地》的出版則是對各項活動的總結,是會員研究史地的心得。也是對出版書刊的實踐活動,這是難得的經驗。史地學會成員流動性很大,尤其早期,每年都有近半人數離校,所以每年都要補充及訓練新人,到他們畢業時,已具有初步出版方面的實踐經驗,它走過了一段難忘的經歷,能夠十年薪火相傳也不簡單了。今年,在河南省鄭州市舉行的《第十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評比上,史地學會榮獲優秀組織獎,這是對史地學會的認同,也是鞭策。願史地學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輔導學生撰寫歷史報告

記:《澳門百業》已經出版了三編,這三本書對研究澳門行業歷史有一定的影響。它是怎樣誕生呢?

陳:我覺得課堂教學基本上是封閉性的,雖不能抹殺它的作用,但因為只有“授受關係”,師生都只是被動的教和學,總覺得有些不足。便在一九九三年暑假,我作了開放式教學的嘗試。由中四、中六兩級學生組成小組,以從《三輪車行業的興衰》和《消失了的行業 - 故衣業》為題,先向學生解釋製作歷史報告的方法和要點,指導他們去找文獻資料,訪問業者並作問卷調查,對材料進行梳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然後撰寫報告。成果令人驚喜,略作修改之後,便於九三年出版的《紅藍史地》第三期,以《光輝歲月》為欄目刊登這兩篇報告。總結經驗之後,便於新學年在高中文科班全面展開。從此撰寫歷史報告便成為培正歷史科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這一教學活動一直堅持到現在。

下一頁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