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02年10月
編者的話 首頁

人 物 素 描
>> 專訪:陳子良老師 特約記者.鄺耀忠
 

記:您為甚麼選擇行業史作主題呢?

陳:澳門雖是小城,行業卻不少,而行業史卻少見有人較全面及深入的整理過,文字資料也不多。一方面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另方面也希望為研究澳門歷史作一些填空補白工作,因此選擇了行業史為主題。

記:這工作是怎樣具體進行的?

陳:撰寫行業歷史是屬於研究性的學習,是學生主動進行的學習方式。一般是在教師引導、指點下,由學生自願組合,訂出目標行業,考慮其可行性,然後訂出計劃,指出目標,找尋文獻資料,訪問業內老行尊或作問卷調查。提出問題,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式進行。並同時小組進行討論、辯論、調查、參觀等。有了這些基本的操作方式,再具體的進行撰寫正文、修改、打字、排版、設計封面,到正式完成,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在實踐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判斷鑑別能力,材料處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評價論證的能力。完成報告之後,對澳門一個行業的歷史已可以了然於胸了。是一種值得的學習活動。

記:學生在採訪的過程中有何趣事發生?

陳:記得《澳門百業》有一個系列是關於棺木、壽衣、殯儀館、墓園、墓碑等善終行業,要學生去進行採訪,學生心理上感到害怕,但偏要去做。負責為殯儀館做訪問的那組有一半男生一半女生,在採訪之前,我幫他們做好了聯絡及預約工作,但到了那天將要出發的時候,他們竟臨陣退縮,怕了。其中一些學生來找我,要求我陪伴他們一起去,但我拒絕了,理由是如果我同這一組去,那麼日後也要陪第二組一起去。當老師一定要公平,如果答應第一組學生而不答應另一組學生,那麼另組學生會覺得我偏心,所以我沒有答應。我說人都已經約好了,不可以不去,於是他們只有硬著頭皮去做採訪,後來幸好遇到一位長者,他對訪問的學生很熱情,又請他們吃蛋糕,結果順利地完成這個訪問。另外採訪夾餅業的例子就不同,澳門經營夾餅業的人不太多,最初去採訪的學生並不順利,經營者說他們的採訪阻礙了他做生意,因為該組成員多數是女生,後來想到一個辦法,就是向檔主買夾餅,由於買的次數多了,夾餅店老闆亦受感動才接受訪問,完結訪問之後,幾個女生都覺肥胖了。我覺得通過這些活動的鍛鍊,能培養與人的交往的能力,因為我校的學生家長都比較緊張自己的子弟,不容易讓子女出街,雖然不包括全部家長,但其中有不少是“金波蘿”。為安全計,做好事前的準備工夫很重要,在訪問之前我都會準備好一封介紹信,目的能夠證明自己是學生的身分,說明給受訪人知道我們是做功課報告,不是白撞的。後來當第一本《澳門百業》出版,我們就送一本給受訪者作紀念,並請他們提出意見以作改善。每次訪問時都向受訪者表明我們訪問的目的是為了編寫《澳門百業》這本書。因為有時受訪者會懷疑我們,那麼我們必須要有誠意和禮貌對待受訪者,但儘管如此也有些不接受訪問的,可能是他們有自己的原因或困難,所以我們要理解他們,不要因為他們不接受訪問而有所埋怨,受訪者通常都是“老行尊”,可能因為記憶衰退而記錯某些資料,但我們不必當場爭辯,而是旁敲側擊提出另外的講法,回去再小組進行討論,要學會尊重別人的意見,但又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

記:撰寫歷史報告與《澳門百業》的誕生有甚麼關係?

陳:歷史報告交出來了,經過評核,較優秀的便被選登在每年出版的《紅藍史地》的《澳門百業》欄目上。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便在一九九六年出版了第一本《澳門百業》,以後分別在一九九九年及二零零一年出版了續編和三編。總共選取了六十個行業,獲得了社會上的一些好評。

在今年舉辦的“第十七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參賽的三個報告都獲得了獎項。

記:您退休後有何計劃?

陳:剛開始退休,也談不上甚麼計劃。其實退休也只是人生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我喜歡讀書,會讀一些以前買下的書,訂下的雜誌;寫寫字,出外旅遊,回廣州與老同學聚會,與老伴去香港弄孫,或許我還會去做一些義務工作。我想,我以後的日子並不會寂寞。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