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期 2002年10月
編者的話 首頁

經 驗 共 享
>>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基礎與創思
 - 談談新課程標準的學習體會
文.汪甄南
 

老師在教學中應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徵,允許不同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問題,採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例如在教兩位數乘法時,可以鼓勵學生運用掌握的知識探求計算的結果,而不適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豎式筆算的法則和算理,限制了學生的思維。

例如:一箱汽水24瓶,18箱汽水有多少瓶?

先讓學生估計一下大約有多少瓶,然而再算出結果。學生可能會出現以下一些算法:

24×10+24×8=432
20×18+4×18=432
24×3×6=432
18×3×8=432
24×20-24×2=432
24×2×9=432
18×4×6=432
24×18=432

也有可能學生用豎式計算出結果,學生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解決同一道題。在學生獨立思考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比較不同方法的特點,在保證每個學生基本運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我們不要僅僅關注所有的人用同樣的方法解題,而應該關注面對同一個問題情境,鼓勵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又如:計算34+27的問題,學生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以下列舉的計算方法都應當受到鼓勵。

(1)

 

+

34
27
61

(2)
=
=
=

34+27
34+20+7
54+7
61

(3) 30+20=50
4+7=11
50+11=61
34+27=61
(4)
=
=
=

34+27
34+6+21
40+21
61

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各種算法,應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選擇適合於自己的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的老師往往總是要求學生用同樣的標準、同樣的方法去做,而且每一道題都只能有一個答案,這樣,一個是方法唯一,一個是答案唯一,這兩個唯一表現在數學上,就使我們的學生創造性不斷失落。小學低年級有計算,有計算就有計算方法,我們總習慣於讓學生尋找什麼方法最好,例如,我們認為“揍十法”是最好的,可是誰給你理由,誰來證明“揍十法”就是最好的?誰說這道題用加法做是最好的?對小朋友來說,不宜過早斷定這種方法一定比那種方法好。我們要的是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然後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實現解決問題方式的多樣化。

又如,在教減法的時候,也可以出一些這樣的問題給學生考慮:“被減數+減數+差=20,求被減數?”主要讓學生在清楚理解“被減數、減數、差”三者關係的基礎上,即“被減數-減數=差,被減數=減數+差” 就能求到被減數=10。這樣的題目,除了可以鞏固概念之外,還隱藏了代數意識。

一位哲學家有一句名言:“什麼都能代替,唯有思維不能代替”,數學教學主要是思維活動的教學,要求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自由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創新精神。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創新一定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創新,數學是抽象的科學,符號的科學,特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盡量做到“抽象內容形象化;枯燥知識趣味化”,以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產生與發展。我們也應該知道,“學生的方法對他們自己來說是最好的方法” 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層面上,加以鼓勵和引導。

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面對數學基礎有差異的學生,教師應該實施有差異的教學,達到有差異的成功。

有一次在視導的時候,看了一位老師上圓周率π的課,他叫每個學生用硬紙做了一個圓,然後量度圓的周長和直徑,再看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麼關係,不少同學得出了一些不同的數據,結果老師就有選擇地往黑板上寫與周長是直徑三倍多一點較接近的數據,而有的學生誤差較大的數就不寫了,也不向學生作說明,這位老師接著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數據,引導學生發現周長和直徑的關係,從而順利得到教師期望得到的結果。這個過程看起來是教師不在意的行為,卻給了學生一個強烈的信息,就是數據是可以取捨的,“不好”的或我不想要的數據就可以不要,這就使學生形成不實事就是的習慣。這種做法,如果想得嚴重一些是非常可怕的,就是將來孩子們長大了,也可能會對一些實驗數據弄虛作
假。國內和本澳有許多假冒產品,也有可能和我們老師在教學中不在意地給學生傳達的信息有某些關係。

(三)實踐與應用

實踐和應用是探索性的,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延續和發展,實踐和應用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教師可用校本課程形式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目前進行小課題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趨勢。我想結合“實踐與應用”談談以下二個問題:

1.關於“問題解決”在數學教學中的地位

“問題解決”的核心是要引起學生的數學思維。“問題解決”實際上是一個探索、研究和創思的過程,而不只是一個練習的過程,小學數學中的一些練習、一些常規應用題都不能算作“問題”,所謂“問題”,是指沒有現成方法可以解決的情境狀態。“問題解決”和平時講的“解題”、 “練習”有重大的區別。其原因有:第一,練習著重尋找答案;問題解決著重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第二,練習往往針對某些知識和技能,著重對某項數學技能進行練習,問題解決具有綜合性的特點。第三,練習著重快速得到正確答案,而問題解決著重如何尋求創造性的用法,是一種探索和研究的活動。所以“問題解決”是學生進行數學思考的歷程;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發展學生數學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例如新課程標準的案例:

某班要去三個景點遊覽,時間為8:00~16:00。請你設計一個遊覽計劃,包括時間安排、費用、路線等。

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將會從事以下一些活動:

(1)瞭解有關的信息,包括景點之間的路線圖及乘車所需的時間、車型與租車費用、同學喜愛的食品和遊覽時需要的物品等;

(2)借助數、圖形、數表等表述有關信息;

(3)計算乘車所需的總時間、每個景點的遊覽時間、所需的總費用、每個學生需要交納的費用;

(4) 小組交流遊覽計劃。

通過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提高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養成與人合作的意識。

2.關於應用題教學

實現”問題解決”的渠道之一,是應用題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能否開展問題解決的學習,一個重要因素是問題設計是否符合要求。一般來說,問題設計應具備:思考性、現實性和趣味性。

應用題教學改革的基本要求,應該是削弱技巧性訓練,增加探索性、思考性和現實性成份,因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培養,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也是學生發展創新意識和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

在應用題教學中,我們不要學生死背解題類型,而應該鼓勵學生積極考慮應用題情境中的問題與數學意義,這樣可以對數學概念有進一步的理解。在應用題教學中,我們要求的是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過程,而並不是僅僅對某種題型的熟練,這種情況在教學中要盡量避免。只有把情境和運算意義相結合,學生才能更好地發展他們的數學概念和思維能力。

其次,應用題教學方法必須加以改革。20世紀中期以來,數學本身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特別是與電腦相結合,使得數學在研究領域、研究方式和應用範圍等方面得隨空前的發展,數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探求客觀世界的規律,並對現代社會中大量複雜的信息作出恰當的選擇與判斷,數學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技術,有助於人們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數學模型,進而解決問題。

所以我們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手段,加強應用題的形象化設計,使得題意明白、形象生動。

多媒體教學如果運用得當,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可以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但是教師必須對多媒體教學有一個恰當的定位,也即我們常說的“電腦輔助教學”,再好的多媒體軟件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它的定位,只能是起“輔助”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才是課堂教學的 “靈魂”,在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我們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改善和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以新課程標準嶄新的數學教學理念指導教學,使澳門的小學數學教學,在新世紀的教學改革中取得更好的成績。

(作者為澳門大學教育學院講師)


參考資料:

1.全日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2.孔企平『新課程標準中“解決問題”的設計思路』

3.劉兼『必須把數學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學生的發展上來』【小學青年教師】2001年8月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