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2003年1月
編者的話 首頁

藝 術 教 育
>> 訪問台灣郭禎祥教授實記
 
 

郭禎祥博士帶領三位示範教學的台灣教師:陳育淳老師、陳建伶老師、鍾政岳老師一同前來,結合本地的其他三位藝術教師:張美燕老師、鄭嘉蓮老師與龍淑慧老師共同進行觀摩與交流。交流期間,百忙之中得郭禎祥教授撥冗接受就「藝術教育」之議題進行專題訪問,實屬難得,為將藝術教育的理念與思潮,推廣到本次大會不克參與的學校、教師或相關教育工作者,有心人士手中,遂將訪談內容整理如下,提交諸位先進共同交流。

記:郭教授近年來經常內外奔走,我們欲向您了解對內地及港澳的藝術教育發展有什麼看法?以及比較一下三地與台灣在藝術教育上最大不同之處?

郭:這兩個問題的課題是屬於同一個架構的問題,所以我把這兩個問題一起回答。基本上來說,可以分成「教育思想」、「課程理念」和「教師專業」三個部分來說,大致如下(下表經由筆者根據郭教授的回答整理):

  教育思潮 課程架構與內容 教師專業教師訓練
大陸地區間
(含港、澳)
創造性導向為主 教學偏重在「技巧的訓練」,課程重心大多放在「如何教學生畫畫」的部份,上課的內容也大部份都是以不同媒材的嘗試為主的活動。 對於教師專業的訓練,在政策、制度、機構、資源、管道上,都還在逐漸摸索建立的時期,所以教師的特性比較一元化,在多元性及文化理解素質教育的理念上仍須做進一步的調整。
台灣地區 從DBAE走入廣泛式的藝術核心統整課程 從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創作為四大領域教學的模式,逐漸演變成為廣泛性並以後現代社會議題,何如:當代社會議題、視覺文化、後現代社群、公共藝術文化脈絡等為主的整合課程成為教學內容。 教師專業訓練管道較為多元化,逐漸從狹意的學科中心拓展成對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具全球視野的國際觀藝術人文教育。

整體來說,台灣教師在有限的硬體設備下,搭配較為確實,完整的專業訓練,其實學生學習績效是比較看得見的,但在大陸地區,仍然需要從制度面來進行提升,才會發揮出上行下效的功能,將藝術教育的整體學術性、專業度與視野作進一步的提升。簡單的就以這幾年,台灣在一連串的教育改革下,教育意識型態越來越趨向於活潑、多元化,並努力將教育與生活結合使學生能學以致用並使教育更具有多元化、現代化與前瞻性,而大陸地區的教師近年來對於吸取新的教育專業,教育思潮乃至於教學模式,也是非常積極努力的,進步的速度也讓人印象深刻,我想,如果能再多舉行一些教育的交流,其教學績效漸漸的也就將達成。

記:視覺藝術教育在教育上的價值何在?

郭:這個問題是藝術教育的最根本問題,在我這次來進行交流的講座中,正式要針對這個問題作一番釐清,就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呼籲,請恕我引用這次準備好的論文內容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藝術是文明共通的語言,我們當然要教導下一代學習這個語言,如果我們不教導下一代透過藝術的學習,我們就不能算提供了他們完整的教育。當代藝術教育有兩大特色,對於未來的教師、兒童、家長、學校行政人員和決策者,仍會有深遠的影響。第一,我們認為重要的訊息資料,許多都是透過視覺圖像來接收,過去十五年來,美國增加了24% 的人口,訂閱報紙的比例卻只增加了1%,顯示出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我們,在獲得資訊方面的方式已經不同了,電視新聞也充斥著娛樂、體育、天氣等相關而多元的消息,我們已經變成了一個「展示」導向的社會。其次,我們會驚訝的發現,對於我們嘖嘖稱奇的事物與景象,新一代的新新人類,卻視作理所當然,這是一個既存的事實,而我們的下一代正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更重要的是,他們都要受到這些語言的操控。我相信許多國家的教育改革都忽略了資訊接收與處理方式的快速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都忽略了影像、聲音、動作的新語言。這些原屬於藝術的根本的元素,是有可能誤用或錯用的,然而教育新的一代去運用敏銳的感知能力,在面對這些複雜的元素的時候,能做出正確的學習與判斷,學習辨別這些語言的能力,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是甚麼將藝術帶進年輕人的生活裡?流行文化,結合了視覺影像音樂動作的流行文化。為甚麼年輕人要自己的音樂?科技轉變了,擷取音樂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了,現在的孩子可以從影音設備、網際網路等等管道中取得音樂,而數位影像也是如此。數位影像正主宰著現今的生活與社會,流行音樂也需要結合影像的烘托。
既然現代的孩童將流行藝術帶入生活之中,我們就需要檢討一個教育的課題:我們的孩童有沒有能力在視覺文化充斥的環境中,做一個有判斷能力鑑賞者?他們能不能「解讀」這些語言?這些新的語言模式也許我們不能接受,因為孩童不再到美術館、音樂廳、劇院去體驗藝術,也許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學校也沒有體驗藝術。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這些傳播的媒介已經大規模地改變,而且未來還會繼續改變下去,要涉及這個問題,有幾個重點。首先,要用不同的方式教藝術,讓所有的學生都接觸到藝術,而不只是只有資優、有才華的學生。第二,幫助學生瞭解藝術,只有在瞭解藝術之後,學生才會深深的被藝術的重要所吸引,對世界有多元認識。讓藝術發揮應有的感知特質與培養感官的開發與敏銳度,正是學校要教導藝術最重要的課題。

記:作為地方政府應如何推廣藝術教育﹖而在澳門,視覺藝術教育的師資暫未足夠,以一般兼任的藝術教師而言,可以教些甚麼或應該教些甚麼?而教師又應如何裝備自己?藝術如何使學校更重視教育?

郭:這兩個問題,正是我先前提到的「政策與制度」的問題,有些問題是沒辦法立竿見影的。在藝術教師的養成過程與行政決策、教育當局應做一些長遠的思考,以下列幾點為例:
(一) 提升教師專業學術品質:在尋求學生能受到好的藝術教育課程之前,一定要有優秀稱職的教師來進行教學,而培養專業教師的第一要件,就是培養專業教師的第一要件,就是要檢驗師資的職前及在職培訓課程以提升師資培育機構的學術專業度。據我所知,在澳門的藝術教育師資養成,在學術專業、學理涵養,藝術教育本質、藝術教學的教學法等等的涵養上還需做進一步的提升,如果沒有專業學養充足,對藝術教學具有專業涵養的教師,又如何設計適性的好藝術課程教導學童呢?
(二) 學術研究中心的成立:澳門具有獨特文化且多元,在政策操作彈性大的教育環境下,藝術教育的推廣,需要一個健全而有力的研究中心單位,官方機構需要設置,民間機構也要推行,我認為,應該要成立一個「澳門藝術教育研究發展中心」,主導相關行政、學校落實策略以發展藝術教育相關的規劃,並進行「資源整合」的動作,藉由研究中心和中、小學建立專案合作的方案,進行種子學校和種子教師的培訓,利用交流互動專業,邀請一些其他地區優秀的藝術教師,前來澳門做教學理論與實務的整合探討,由研究中心和種子學校、教師演發出成功的模式,而進行全面化的推廣工作。
(三) 職場的專業認知:在國外,藝術學科被視為是人文涵養學習的核心專業課程,教藝術科目的教師,是該學科的專業教師,務必專才專用,每一門學術領域都具有學科特質,不能任用非專業教師允當教職。澳門地區有些學校以一般教師任教美術相關學科,這樣對學童的教學是一種不負責任的作法。學校應該建立專才專用的制度與認知,從學校的校長到任教的教師,受教的學生,都要有專業教學與學習的態度來進行,這樣才不會對教師培育與教學實務的部分產生混淆不清的盲點。

記:甚麼是視覺藝術教育所期望的結果?

郭:討論藝術教育的未來,我們必須要先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藝術的教育對於踏入21世紀下一代,有甚麼重要性?對於當代的職場環境,我們已有相當的瞭解,未來的職場會有更多不同國家的員工,尤其透過全球的通訊網路,彼此更需要密切配合,共同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工作上需要更創意、彈性,追求卓越、品質、高標準,21世紀所需要的員工,要有分析判斷的能力,能夠綜合各種來源的資訊,尤其是目前已經主宰當今世界視覺文化與影像的力量。除了文字的應用之外,對於影像的有效運用,聲音、動作語言的溝通,有識之士已經體認到這是當今社會必要的條件了。相信澳門和其他許多國家對於教育改革,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我們努力的目標,就是讓決策階層瞭解,認真、良好的藝術教育,以藝術為核心的教育能夠培養這些技巧,同時也是這些涵養的基本。
這次訪談中郭教授不但簡明扼要的對問題做了詮釋,也使筆者就郭教授對澳門藝術教育的關愛和熱誠深感敬佩,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讓讀者和許多澳門有心藝術教育的工作者們,對藝術教育的課題有更深入的認識。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