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2003年1月
編者的話 首頁

經 驗 共 享
>> 教師錦囊 文.陳惠珍
 
 

教師在學生學習時,可以透過不同的方法向學生提供支援,以便協助他們逐漸學會如何學習。
就西方的心理學學者在學習行為及動機的研究所得,教師可以嘗試鼓勵學生多運用以下的技巧,以促進學習的成果......

1.Rehearsal 重覆溫習
鼓勵學生......
溫習時列出學習重點
以清楚的標題/關鍵詞記下重點, 以提升複習的效率
溫習課文摘要
不斷重複溫習

2.Elaboration 深化所學內容
鼓勵學生......
多採用自我提問的方法來溫習
在上課前:對學習的主題作出假設
上課時:提出問題監控學習是否朝向目標的進展,提出問題連結新舊知識
上課後:提出問題協助自己回顧學習經驗

3.Organization 組織
鼓勵學生.....
自己製造筆記,以圖表 / 列表 / 概念圖等的方法把學習內容重新整理及組織
將各部份的學習內容統整為一個大架構
要瞭解上課的流程
將已學習的知識與其他領域連結
以圖表/表格整理類似或易混淆的內容

4.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思考
鼓勵學生......
從多角度分析問題
多與同學討論學習的重點,互相提出問題以刺激大家去思考

5.Metacognitive Self-regulation 自我監控思考歷程
鼓勵學生......
多留意自己在腦中正在思考的過程及步驟
讓成習慣, 將自己在腦海的思想中以文字/說話表達出來

6.Time & Study Environment 時間運用及學習環境
鼓勵學生交替思考性及機械性之課業, 避免把性質相似的科目排在一起閱讀/溫習
鼓勵學生在溫習時作短暫休息,可增加自己的專注力、記憶力及活化心情
鼓勵學生把學習劃分為不同的溫習階段,每個階段設下幾個短期內可以達到的目標
協助及鼓勵學生複習所學的內容,在時間的計劃中,安排複習的時間
協助學生學習如何去集中精神及專注: 工作時工作、 遊戲時遊戲
教導學生如何計劃溫習時間及善用時間,讓他們明白時間的安排及管理是重「質」不重「量」
 在固定的時間及環境溫習
 有效地管理及運用時間
 為自己的學習訂下明確的目標 (包括長/中/短期目標)
 制定實現目標的計劃
 把學習任務分門別類,分清為「輕重緩急」
 讓成習慣為自己設最後限期,切忌拖延
 學習拒絕不必要的活動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溫習時溫習,遊戲時遊戲,學習時聚精會神

7.Effort Regulation 付出有效的勤力
鼓勵學生......
付出專注而有效的努力
自製化繁為簡的筆記簿以協助自己溫習,例子:
 隨身攜帶筆記小冊子/活頁簿 - 讓自己隨時隨地也能閱讀筆記簿
 在筆記簿中記下每天在學習領域上的新發現/新知識
 善用顏色筆 / 符號協助自己製作筆記

8.Help Seeking 尋求幫助
協助學生改變對向人尋求幫助的看法: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是學習過程的必經階段,向人求助並不代表自己不夠聰明或能力低
鼓勵學生及早向老師 / 同學尋求幫助, 不要拖延及積累問題

9.Peer Learning 協作學習
鼓勵學生....
與同學組成學習小組,在小組中同學可以多提出不同的觀點,以擴闊大家的視野, 互相留意大家有沒有邏輯謬誤, 亦可以學習以不同的角度及層面認識所學的概念及知識
多與同學共同學習及切磋,在學習過程中大家互相激勵

相反,老師要留意一些「摧毀學生學習動機」的反面例子,避免在施教過程中出現以下的情況 ....

無意間把學生的成敗得失歸因於天賦能力或外在因素,漠視子女的努力
強調智力是固定的或是上天註定的, 是不可以受後天努力或環境而改變
將學生的失敗歸因於能力不足或沒有辦法改變的因素
讓學生以為學習的目標是要贏取別人的讚賞,不斷要求學生去爭取良好的學習表現,事事要勝過別人,以表現個人的才華、贏取成果為目標
給予學生大量艱深的習作,以致學生無法完成它們而產生挫敗感或懷疑自己的能力
給予學生太淺易的習作,讓學生以為個人努力並不重要
不斷地重提學生在過去的一個失敗經驗
容讓學生在學業上為自己訂下不切實際的期望,而不加以糾正
當學生向老師提出很有創意及啟發性的問題時,向學生「潑冷水」或把它們視作挑戰自己的權威
過於主動地向學生提供過於他們所需的幫助,不給予學生獨立思考和練習的機會,削弱了他們自學思考的過程
向學生提供模範答案而不作解釋,不給予時間讓學生思考
對於學生的功課及習作很少提供富「資料性」的回應
不經意地很少提供注意予某學生,長期與其他學生溝通多過他
隨意把學生與別人作比較
給予過量的外在性獎賞來激勵學生學習
向學生提供不恰當的讚賞
 空泛的,欠缺「資料性」的
 不是出於真心,馬虎的讚賞
 向學生提供隨意而沒有標準的讚賞
對於學生的求助無動於衷,不給予學生合適的提示
對學生不友善,笑容也少
很少賦權給學生或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予學生,經常向學生給予無需要的幫助
不斷要求學生去爭取良好的學習表現
漠視及不尊重學生的學習風格
以威脅方式來督促學生用功

(作者為教育心理學家香港聖公會教育心理服務部)

參考資料:
1. Pintrich, P.R., & Schunk, D.H.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Prentice Hall.
2. Raffini, J.P. (1996). 150 ways to increase intrinsic motivation in the classroom. Allyn and Bacon.
3. 柯林.羅斯, 麥爾孔.尼可著,戴保羅譯(1999)。 《學習地圖:21世紀加速學習革命》。 經典傳訊。
4. 謝家安 (1998)。《如何成為高材生 - 有效的讀書方法》(第四版) 。香港大腦潛能中心出版。
5. 林瑞芳,羅瑞芬,張詠恩 (2000) 。《榆樹計劃 - 提升學習動機:教師培訓課程》。香港大學及教育署課程發展處。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