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 2003年1月
編者的話 首頁

藝 術 教 育
>> 兒童造形能力與兒童視覺藝術創作教學 文.鄭玉蓮
 
 

『Ms. 鄭,我在幼稚園無法推行你提倡的一套教學法的。當其他同事看見我學生的作品時會說,怎麼你的學生的作品那麼難看?他們都是胡亂創作的!當學生家長看見自己子女的作品時會問,這是什麼呀?怎麼一點也不像?』

今時今日仍然聽到這樣的說話,代表美術教育還有很多推廣工夫要做。其中首要工作就是讓一些會影響兒童創作的成年人對兒童美術創作有一認識。

要讓兒童自由地創作,從中獲得樂趣,同時亦能透過美術創作發展自己的美感、觀察力、想像力、創造力等等,老師及家長必先認識兒童的造形能力發展情形。只有明白兒童如何從事美術創作及有關能力發展情況,老師及家長才懂得如何看待兒童的美術作品,才懂得如何透過他們的作品認識他們的內心世界,才懂得如何提升他們的創作能力。

未談兒童創作能力發展情形前,先讓我說說故事:1882年冬的某一個雨天,一名意大利美術史學者C. RICCI在Bologna市一拱形長廊內避雨,他偶然望向長廊的牆。牆的上半部盡是一些成人不雅塗鴉。由於感到難為情,於是將視線往下移。此刻他發現了一些天真爛漫的兒童塗鴉作品。從此,RICCI便展開了他的兒童畫研究……

算起來,西方的兒童畫研究已有百多年歷史了。而中國,早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有學者如黃翼、陳鶴琴等研究兒童畫。綜合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的研究,幼兒至青少年繪畫能力的發展大致可分為數個階段:即塗鴉期(約一至兩歲)、象徵期(約兩至三歲)、前圖式期(約三至五歲)、圖式期(約五至九歲)、寫實萌芽期(約九至十二歲)、擬似寫實期(約十二至十五歲)、決定期 (約十五至十七歲) 等。至於學者對各期的研究理論,不會在此介紹,只從本人所收集的兒童作品中選取其中一名兒童從兩至六歲繪畫的作品作一分析,並借此追蹤個案探討兒童造形能力的發展。


圖 一
圖 二

圖一是該名兒童於兩歲四個月繪畫的作品。畫中有兩組混亂的線條。一組是一些不斷打圈的線,佔畫面的空間比較大,另一組則是一些不停來回繪畫及長短相若的線,所佔畫面空間稍細小。兩組線條走勢流暢,色調也較深,可見此幼兒已到達手眼協調的階段,可自如地控制線條的走勢,同時運筆快且有力。此時期的作品尚有圖二。按分類,這些作品應仍屬塗鴉期。

圖三共有六張作品,都是該名幼兒於同一天一口氣繪畫的。此時該幼兒已三歲四個月大。六張圖共可分為兩組作品。其中一組作品只得一張。圖中充滿一條條鋸齒形的線條。第一及第二條鋸齒線從頭到尾保持了相等的行距。往後的線條已漸漸沒有清楚的距離,最後的幾條線已非清楚的鋸齒形,同時亦混雜在一起。據該幼兒解釋,她描繪的是英文字『M』。從幼兒口中得知,另外五張作品所畫的內容一樣,都是月亮。至於繪畫方法也都差不多。都是由三條線組成:首先由兩條線組成一個長長的圖形(其中三幅圖的圖形最相似,都是一邊出現尖角,另一邊則闊闊的,彎彎的)。接著是一條置於圖形中間的鋸齒形線,這裡就是五幅圖最相似的地方。若按專家學者的分期理論,六幅圖中第一幅可列為象徵期作品 - 表面看來仍是一些雜亂無章的線條,但實際上幼兒是有意識地繪畫這些線,並會解釋這些線的內容。至於其餘五張圖畫仍屬象徵期作品,不過已能繪畫簡單的圖形,並以此象徵某些事物。

下一頁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